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部委引才计划 > 中科院寒旱所:为西部发展凝聚科研人才

中科院寒旱所:为西部发展凝聚科研人才

时间:2014-03-12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冯丽妃

  提起甘肃省,当地人有句话叫作“三分山、三分沙、两分草、一分田、一分林”,这句话道出了该省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薪酬福利待遇较低等原因,该省科研单位一直面临智难引、人难留的发展困境。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兰州城,该所在寒旱区域的工作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仅冻土工作面积就达到17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沙漠与沙漠化工作面积达到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居世界第一。

  “人才优先发展是寒旱所的首要战略。这么大的工作区域,人才是决定因素,人才队伍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一切!”中科院院士、该所副所长赖远明说。

  基于西部资环类研究所吸引和留住人才成本高昂、效果不佳的现实,寒旱所提出“西部人才西部培养”的探索模式,通过“引才、爱才、育才、用才”的实践方式,形成了一批凝聚在主攻学科和重点任务周围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群体和研究团队。

  在引才方面,该所在通过“百人计划”“西部之光”“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等中科院和国家的人才项目大力吸引优秀人才的同时,还提出主动派出、积极联系的“人才回归计划”。

  “人才引进‘回归计划’指研究所将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人才有意识地通过公派留学、国际合作等渠道送出去培养,然后以‘百人计划’等方式引进回来。”赖远明介绍说,因为这些人才对西部有感情,工作基础在西部,在国外工作学习期间和研究所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所以他们到所后能很快融入研究所的文化氛围,顺利开展工作。

  该所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副主任杨保就是通过“人才回归计划”培育和引进的人才之一。2001年,他毕业后到寒旱所工作,由于工作出色,2005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赴德开展树轮气候学和数理统计研究,2008年他通过 “百人计划”重新回归寒旱所,如今已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其研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回归计划’减轻了因为西部工作生活环境差吸引高级人才困难的尴尬,以相对低的成本和可行的方式派出科学苗子,使他们学成以后能被引进回国,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杨保对记者说。据介绍,目前研究所已经通过该计划,吸引17名优秀人才回所工作,他们目前都主持着国家重大项目并领导着各自的创新团队。

  在引才的同时,寒旱所还非常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育。在通过“西部之光”“院公派留学计划”“王宽城教育基金”等科研项目育人的同时,2008年,该所增设“青年人才成长基金”,用于资助刚毕业进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给他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

  此外,寒旱所还在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努力给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环境。该所人事处处长刘卫萍透露,目前,该所已经新建和改造科研、实验、野外站用房18000平方米,完成“火炬大厦”改造近1万平方米,改善了科研和野外工作生活条件。

  “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关键还要用好人。”赖远明说。在他看来,用才就要给员工提供想干事儿的机会,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适合的舞台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知人善任,使人才的优势与长处得以充分发挥,使科研人员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正是由于凝聚了一群优秀人才,目前寒旱所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绩,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8项。

  “未来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区情、所情的人才培养模式。”赖远明说。他同时指出,在激烈的国际、国内人才竞争中,西部研究所在吸引人才方面仍处于劣势,希望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人才向西部流动。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