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邓蕾研究员团队评估了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潜在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press旗下新出版的《细胞报告可持续性》(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上。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背景下,我国积极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在气候变化缓解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土壤有机碳的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不同SSP对我国土壤碳库的影响尚未完全揭示。
该研究团队就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入探索,基于自主编制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数据库,利用多元数字土壤制图方法估算了当前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并通过自主开发的气候数据驱动模型(国家尺度预测精度达到73%),预测了2021年至2100年间不同SSP情景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
他们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表层100厘米土壤有机碳储存819.9±19.0至889.2±12.4亿吨,其中约37.8%至41.7%储存在表层20厘米中。在SSP119情景下,预计表层10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年均增加1150±530万吨,为同期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2.7%±1.6%。到203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表层10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有望额外固定2.3±1.06亿吨;到2060年,这一数字预计达到5.75±2.65亿吨。
他们在研究论文中指出,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可能会转变为碳源,表明中度发展-中等排放路径和高速发展-高排放路径未能有效支持土壤碳汇的增强,给决策者带来了依赖土壤碳汇实现碳减排的更大挑战。
该论文详尽的地理和省级分析揭示,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土壤有机碳损失的热点地区尤为显著,尤其是在中国黑龙江,青藏高原东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这些地区应被视为优先保护和管理的重点,以确保其在生态平衡和碳汇能力中的关键作用得以维持。碳汇到碳源的转变表明,仅靠土壤碳汇不足以实现中国的碳中和目标。
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强调,土壤碳管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但从长远来看,减少CO2排放才是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威胁的根本手段。
另外,邓蕾团队还通过科学预测模型,评估未来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为政策制定者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rsus.2024.100179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