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双一流动态 > 双一流、土博士、某长杰,学术圈“帽子”待遇差6倍,45岁一道坎

关注微信

双一流、土博士、某长杰,学术圈“帽子”待遇差6倍,45岁一道坎

时间:2018-06-19来1源:今日头条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称自己是正宗的“土博士”, 他从事极地研究20年,没喝过洋墨水,参加过中国4次南极科考,多次进入北极地区考察,在南极冰盖制图、极地海冰实时遥感监测方面有深厚研究积累,算得上是我国极地遥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一直在高校从事管理与科研,程晓对当前高校的用人及评价体制可谓“门儿清”。他对很多人为了戴上“高帽子”,成为“某长杰”(长江、杰青),甚至为了谋取一个好职位,买来“纸帽子”混迹于高校的现象深恶痛绝,又颇感无奈。

程晓指出,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其核心因素是评价和分配机制的问题,一个学者一旦有了帽子,个人待遇就可以翻好几番,长江杰青和普通教授的待遇可以差出5-6倍,让无数学者为之尽折腰,出现钻空子、学术不端甚至金钱买卖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这些帽子的人数跟高校学科评价也密切相关,因此帽子人才的价码水涨船高,在一些地方院校待遇都在百万级。

程晓介绍,高校引进了帽子人才,开出了高价钱,出论文成果是一个诉求,另外更重要的诉求则是这些帽子人才去从国家各渠道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因为这种重大科研任务也直接与学科评估相关。

这样的结果就是,帽子人才们活跃在各种国家科研项目的角逐场里,刚拿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还没开始干,又在去重点基金项目答辩的路上,而其实他们还已经拿到了财政部拨给各高校的百万甚至千万级的“双一流”经费支持。

“试问,重点研发专项、重点基金以及双一流经费,哪一个不是国家财政的钱,不是纳税人的钱?!真的有必要设那么多项目、拿那么多项目吗?”程晓坦言,国家投入的双一流经费等等真的只是个种子基金,只能拿来塞牙缝?

“帽子多”与“项目多”、“牌子多”必然形成恶性循环,有帽子的人更有能力争取项目,造成科研经费资源快速集中到极少数人的团队或方向,造成大批没帽子或不会走关系的学者得不到项目资助,导致经费和人才的巨大浪费。

“双一流”实施以来,除了各高校都在竟相招募院士、千人和长杰以外,还有一个愈演愈热的现象,那就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举办各种夏令营招募优秀本科生包括本单位的研究生,给出的待遇也水涨船高。重视培养青年人是好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科技和教育投入的增长以及大学生数量的减少。

然而这些优秀青年人的前途如何呢,会不会只是沦为各帽子人才项目组的廉价劳动力?他们拿到一顶“土帽子”,但是,明摆着他们博士毕业那一天直接面临的就是在国内不可能有一份好的教职或研究岗位,他们要与那些本科毕业就出国的青年海归们去竞争,却发现毫无竞争力,必须在学术最盛期出国去给资本主义国家服务几年。

在中国,45岁对于想有所作为的学者是道坎,如果45岁还没拿到长江或杰青,在学界也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基本就不得不混日子养老了。但是能够上长江杰青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中国则是残酷的事实,是人才的巨大浪费。

程晓还指出了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地方院校对“院士”称号人才的痴迷已经达到不可理解的地步,一些“野鸡科学院”的院士居然也非常有市场(俄罗斯有约一百八十家“科学院”,除俄罗斯科学院外其余多数是花钱就能买的)。“顶着这些假院士“纸帽子”的人到处招摇撞骗,骗待遇骗地位,十分可恶!” 程晓说。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