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高校教师招聘 > 广东高校教师招聘 >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2022年博士后招聘简章

关注微信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2022年博士后招聘简章

时间:2022-01-30来源:中国博士人才网 作者:佚名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广州大学一级科研机构,是我国最早开始隔减震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专门研究隔减震技术的实验室。中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也是国家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拥有近2万平米宽敞的办公、试验场地及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包括世界最大的三向六自由度振动台台振试验系统(8×10m+4×4m+4×4m)、世界最大的万吨隔减震装置试验系统及国内综合功能最齐全的消能装置试验系统、先进的高性能实时混合试验系统等。高性能并行计算服务器群,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充分满足相关领域试验、计算的需求。

中心是广州大学“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依托实验室。为吸引、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现面向海内外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竭诚欢迎海内外青年才俊加盟。

一、招收类型:

(一)师资博士后,聘期“2+3”年。首个聘期(前2年)入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考核优秀的,留校任教,进入第二个聘期(3年),聘全职特聘或百人计划人才。

(二)计划内博士后,聘期2年。工作期满(有培养协议的除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二、招收学科方向

土木工程(含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4个二级学科)。也欢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工程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海内外博士加盟。

三、合作导师

(一)周福霖,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减震控制学会ASSISi主席;是中国减隔震技术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带领团队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个隔震民用建筑工程(汕头凌海楼,被誉为世界隔震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中国第一座隔震公路桥梁和第一座隔震铁路桥梁,港珠澳大桥、广州塔等多项工程,创建并发展了我国建筑领域“多层房屋隔震”“层间隔震”“三维隔震”以及“混合调谐”等新技术,在汶川灾区的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编国家标准6部,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州市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东省“首届南粤创新奖”等个人奖励。

(二)徐建,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振动控制与结构抗震专家,1988年获湖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曾任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抗震研究室主任、院长,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从事振动控制、结构抗震和新型砌体结构研究。在工业工程振动控制领域:创新发展了复杂结构多元振动控制理论,建立了从精密装备微振动到大型装备强振动控制成套技术,构建了涵盖“荷载-控制-测试-评价”全过程标准体系,主编了系列国家标准。在工业建筑抗震领域:创新发展了动态多目标和复合层级防倒塌抗震设防理论,建立了既有建筑抗震性能多层次评价和多目标性能提升技术,主持编制了抗震“设计-鉴定-加固”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在砌体结构领域:致力于基本力学性能、配筋砌体及抗震性能研究,是国家标准主要制定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编国家标准11部,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17部,发表论文6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

(三)谭平,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各类纵横向课题近60多项,包括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广州塔等在内的多个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主编国际、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1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SCI、EI收录90多篇);共获授权专利80项(发明3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在国内外10多个学术团体兼任重要职务,担任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亚洲区协调人,曾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多项人才工程。

(四)崔杰,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获得国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震局百人计划人选、广东省五一劳动模范、广州市杰出专家等称号。曾(现)任国家基金委土木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工测试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灾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技术推广委员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恢先地震工程基金会理事,以及《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副主编、《自然灾害学报》副主任委员、《地震学报》编委、《世界地震工程》编委等学术团体职务。主持973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和报告共近百篇。

(五)马玉宏,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长期从事工程结构抗震、减隔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在基于性态减隔震结构设计理论、减隔震结构全寿命地震风险分析、隔震支座耐久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港珠澳大桥减隔震研究、核电站隔震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等国家标准3部,申请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第一梯队人选、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等称号。

(六)黄襄云,女,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副主任。一直从事工程抗震、结构隔震减震控制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参与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或主持完成广州电视塔、港珠澳大桥、广东科学中心的抗震隔减震研究等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参编国家标准3部,行业标准3项。申请或参与申请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三等奖4项。

(七)张俊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从事桥梁结构减震控制、既有桥梁评估方法研究,先后获教育部、广东省、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SCI/EI收录60多篇),出版教材著作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八)刘彦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直从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工程结构隔震与减振(震)控制)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以主要参与人身份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风险管理奖学金”、国际减震学会优秀青年研究员提名奖和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优秀指导教师奖。发表学术论文58篇,SCI论文7篇,EI收录31篇,主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1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和广州市高层次人才。

四、申请条件

(一)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二)年龄一般应在35周岁以下;

(三)获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应届毕业生);

(四)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五、拟招聘岗位及要求

根据地震等自然灾害特点,结合国家与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工程防震减灾与安全性需求,以减隔震与控制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重大桥梁、海底隧道、生命线工程等在内的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与重要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具体岗位需求如下:

岗位表(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http://eertc.gzhu.edu.cn/__local/A/56/A8/CF99B095D4D54D6DB2502AED4D1_2AFE3338_81AC7.jpg

六、聘期待遇

(一)薪酬福利

年薪+住房/租房补贴+工会福利待遇,根据申请者学术水平、工作计划、创新能力、学术发展潜力等分A、B、C三类。

1.年薪应发36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其中A类业绩优秀的44万元起(含五险一金单位部分)。经费来源于国家(省)、市、学校。

2.可按学校规定租住学校周转房或公租房。如未享受学校住房,按2000元/月(2.4万元/年)标准发放租房补贴。

3.可申请落户我校常住户口、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享受体检等工会福利待遇。

(二)科研启动费

在站期间,可按规定申领广州市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20万元。

(三)项目申报

学校支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申报“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学者计划”“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和“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等项目。如入选,将按相关政策提高相应待遇。

(四)职称评审

在站期间可参评职称,认定或评审通过后可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证书。

七、岗位职责

(一)与项目组合作进行相应课题的科学研究,承担项目组分配的科研任务。

(二)与项目组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和申请发明专利。

(三)协助合作研究团队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

八、关于出站留校

(一)师资博士后首个聘期(2年)出站考核优秀的,聘全职特聘讲师/副教授,签订3年聘用合同。出站考核优秀且业绩突出、符合百人计划人才引进条件的,经学校人才引进程序进入事业编制,另行商定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不到优秀的,按规定出站。

(二)计划内博士后出站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出站考核结果优秀的,可参照师资博士后进入第二个聘期。

九、出站留穗留粤后续资助

(一)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且未满40周岁的出站留穗博士后,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认定“广州市青年后备人才”并享受相应服务保障待遇。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免租入住85平方米的高层次人才公寓或享受住房补贴100万元。

(二)期满出站后1年内到广州市属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聘用协议),或期满出站后1年内在广州市自主创业且符合其他条件的,按相关规定向市申请安家费30万元(市财政分两期发放)。

(三)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不含境内)获得博士学位,可申请“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出站后与我省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或劳动合同,并承诺连续在粤工作3年以上的,可按相关规定向省申请住房补贴40万元,但不重复享受广州市安家费待遇。

十、申请方式

本招聘常年招收,应届博士生应保证能够在申请当年毕业,如未能按期取得学位证,不保留录用资格。

申请人先联系合作导师,导师同意招收后,请将广州大学博士后申请表等申请材料发送至联系人邮箱。进站申请有关程序及材料要求:http://rsc.gzhu.edu.cn/info/1053/2230.htm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人:龙耀球

邮箱:kzzxrc@gzh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某某岗位+本人姓名 )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eertc.gzhu.edu.cn/info/1040/1920.htm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