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和“青年人才”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和地方引进海外人才战略的实施,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增强中国国际科技竞争力补充了“大脑”。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工作中,中国驻外使领馆发挥了“桥头堡”和“中转站”的作用,为引进人才把好关、铺好路、架好桥,有力推动引才战略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
在人才宝库“寻宝”
美国是世界头号科技强国,也是最大的科研人才“宝库”,是“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参赞梅建平说,这里的华人华侨学者和留学人员组织了许多协会,其中光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一家,就有20人左右入选“人才”。
梅建平说:“我们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是向海外学者和留学人员介绍国内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就是把他们的诉求通过有效渠道传回国内,比如他们有时会回国搞一些考察访问,进行一些学术交流,我们去帮他们牵线搭桥。”
梅建平说,他和同事不遗余力地抓住各种机会在大华府地区(包括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南部和弗吉尼亚州北部)进行推介,2013年仅国内有关政策和情况的大型宣讲会就举行过8次,每次参加人数都在50人以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二批“人才”入选者、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认为,在引进海外人才的过程中,使领馆牵线搭桥的作用不可或缺,因为国内有时对国外情况缺乏了解,使领馆的推荐使得国内在引才过程中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替人才回归“引路”
中国驻英使馆科技处的王茜说,海外引才工作一直是使馆科技处的工作重点,仅过去一年中,科技处就发起、参与了“2013海外赤子北京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多个活动,帮助多家国内机构和科技企业吸引到高层次人才。
李东升曾是空中客车公司高级技术管理层的权威专家,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翻开了国人自主研发大型民用客机的新篇章。而“人才”为归心似箭的他提供了“快速通道”。2009年,他回国担任了中国商飞型号总设计师助理。
像李东升这样有志回国发展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中国驻英使馆科技处的李振兴告诉记者,仅过去两年,科技处就推荐了数十位在英专家进入“人才”“937计划”等海外专家库。他们与这些专家保持沟通联系,为他们日后回国创业、参与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海洋工程首席专家冯勤曾在英国多家能源公司工作,他在与使馆科技处交流中表达了回国工作的意愿,科技处经过考察,开始为他介绍“人才”等引才政策。冯勤回忆说,正是使馆为他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让他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工作环境和相关政策,也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为海外学子“服务”
“服务”是一个关键词。为了创造机会让海外人才为国家“服务”,使馆等驻外机构首先要用心去为海外学子们“服务”,这样才能让身在海外的人才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爱。
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的楼云华说,教育处将吸引和凝聚在德高层次人才回国或为国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并通过网络宣传、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实施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等形式,协助在德高层次人才与国内建立联系,帮他们回国或为国服务牵线搭桥。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已有超过30名留德专家学者入选国家“人才”,68名青年学者入选“青年人才”。
同样是“服务”,海外学者们的联谊组织也在发挥重要作用。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巴黎第七大学生物力学博士龚笃晟说,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创建了包括多个留法学者协会的“中国旅法留学人员联席会”,这个服务平台向旅法专家、学者、企业高管人员和留学生广泛介绍国家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等,并通过“春晖计划”等资助方案组织他们回国考察、讲学和交流。
为归国人才“解忧”
协助解决海外人才回国的一些后顾之忧是使领馆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的禹庚说,华人学者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签证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使领馆努力采取措施,为他们回国创造便利条件。
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汪先恩说,“人才”是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需注意国内用人单位与海外人才之间仍然存在的信息不畅通、供需不完全匹配等问题。
2011年入选“人才”的东京理科大学教授赵新为目前在天津两所大学有自己的实验室,他认为“人才”为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他同时表示,学术造假、学术官僚主义等一些不良学术氛围也对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构成阻碍。
汪先恩说,要进一步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需要健全用人单位与海外人才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同时通过国内兼职等更加灵活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另外,要进一步做好对归国人才的安置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把他们真正留在国内。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