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科研资讯 > 专家观点 > 科学家建言“一带一路”:科技绿为径合作创未来

关注微信

科学家建言“一带一路”:科技绿为径合作创未来

时间:2017-05-15来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三年有余。期间,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将“一带一路”倡议推向新的热潮。

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为了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们正在行动。

沿线生态赤字严重

过去20年里,“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经济比较有活力的地区。然而,就是在这片经济增长欣欣向荣的土地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生态环境面临压力。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间存在能源分布不均、生态赤字严重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人口膨胀、和资源消耗量增加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性。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2倍左右,“但是,这里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潘教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耗占5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世界的一半。

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性问题也十分突出,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农业贡献了GDP的8.7%,却消耗了79.6%的水资源。”潘教峰说。

不仅如此,“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其研发人员占全球的50%以上,但研发经费投入和非居民专利不到世界的30%。”潘教峰说。

潘教峰等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现,可持续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状况类似。

合作以绿色科技为纽带

“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并超导生态文明理念,未来,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道路上,沿线各国家的科技界都负担着重要职责。

“在合作方面,各国家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注重区域绿色建设合作,重视绿色科技、产业布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各目标维度的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加速该区域的共同发展。”潘教峰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建议,在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创新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当加强科技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包括气候变化科学。

“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行动可以推动创新、提高经济增长并带来诸如可持续发展、增强能源安全、改善公共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广泛效益。”秦大河说。

他表示,还应当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学家在诸如未来地球计划等国际科学组织里的人数,听到其发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建议,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国,我国应当加大海外研究基地建设和国际人才培养;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聚焦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设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在生态环境领域建设国际一流科学思想库。

六大科学问题聚焦“一带一路”

“我们需要用科学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在5月11日的“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孙九林一口气提出了六个科技力量亟待发力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是孙九林关心的第一个问题。“丝绸之路文明岩体与生态环境变迁关系密切,过去不同时间尺度丝绸之路区域曾发生了哪些重大生态环境变化事件,影响如何,趋势如何,如何用历史推演未来?”孙九林说。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需要支撑的又一领域。“为趋利避害,避免重大失误,需合理控制沿线地区开发次序和强度,促进区域国家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孙九林说。

随着建设的开展,沿线地区人类活动逐渐加大,典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也会带来影响,“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也成为科学家和“一带一路”建设共同面对的问题。

“气候变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及相应,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孙九林说。

不仅如此,“跨境污染与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治理也十分重要。”孙九林说,“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大陆,沿线国家和地区由于大地构造、地貌格局、大气环流、水分循环等原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整体,建设中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水资源危机、防治沙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此外,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发展的空间和契机。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