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就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海归”戴虎宁试图编制一个人脉管理网络:在这里,微博、人人、校内等社交网站的壁垒将被打通,用户通过特定的联系渠道,结识“好友的好友”,拓展人脉;刘晗创办的新影数讯公司试图从大数据中预测出电影票房;而清华博士袁雨来,则在打造一个独特的音乐聚合与智能推荐服务的社交音乐平台……
这些项目说不准会成为下一个google或facebook的新兴互联网公司,正聚集在北京中关村的海龙大厦,奋力成长。为它们提供良好土壤的,正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才、技术、项目、资本“四位一体”的人才引进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区政府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成为人才引进中的重要一环。包括上述3个项目在内,海淀区此次集体引进的,均是海银资本投资的创业企业。“我们借助知名创业投资机构的眼光,发现和评价优秀的创业人才。”海淀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此前大部分地区的引才计划主要是采用专家评审方式,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科研院所引进人才,但不适用于创业团队。
“专家或许看得准技术,但对于市场前景及创业团队本身素质的把握可能不太准。”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有关人士说,“这种方式在引进人才之前就实现了人才和资本的对接,提高了创业成功率。我们初步考虑,政府从中选几个优质项目,在风险投资后再跟投部分引导资金,这样一来也分担了创业投资的风险。”
对于风险投资机构而言,与政府的合作弥补了他们的短板。“政府给了租金、场地等实实在在的帮助,减轻了我们负担,而且具体事宜都是由海银帮我们和政府沟通协调的,我们省了很多精力,可以专心开发产品。”音贝网创始人袁雨来说。
“刚开始我们并不是很热衷这件事,”海银资本合伙人吴晓梅坦言,“但我们慢慢看到海淀区政府确实在努力寻找极具成长型的高科技公司,并且愿意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而这与我们海银的目标是一致的。”
通过风险投资的“资本把关”,海淀区对其中符合本区功能定位的项目,协调相关部门使其落地,并整合区域人才和企业政策,对创业团队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激励。在寸土寸金的海龙大厦里,海淀园管委会提供了16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且租金便宜了四分之一。
“说起来可能比较散,但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戴虎宁说,他的公司正在申请成为“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一旦申请成功,将为公司引进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种优惠条件。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