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才为本”?

关注微信

“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才为本”?

时间:2013-06-10来源:教育时报 作者:

  “钱学森之问”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由此引发的培养“创新型、拔尖型人才”成了社会热点。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教育论坛的筹划会,有些中小学校长将培养“创新型、拔尖型人才”挂在嘴边,甚至提议将此作为论坛主题。我忍不住说了几句冷话,大意是中小学不要总盯着所谓的“创新型、拔尖型人才”,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好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果在中小学就区分出普通学生和“创新型、拔尖型人才”,那将是教育的又一个劫难。我想,这绝不是钱老的本意,更不是他想要的。

  人才,是人的功能性形态,是人的工具性特征。人的这一工具性特征固然很重要,但还有比它更重要的,那就是人本身。作为一个人,既有有用的才能,也有没有多少“功用”的情感和心理。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否幸福、是否有尊严、身心是否健康更重要。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才能与情感、心理的完美结合。教育就是要促进这种结合,在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宁愿要幸福与健康。因为没有它们,才能就失去了方向,既不能造福于己,也不能造福于人,甚至可能危害社会。钱学森那一辈人,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恐怕不只在于科学才能上,还在于民族情怀、强大的人格与精神力量上。如果只是功利性地追求所谓人才,而忽略了人的存在,导致将人的工具性特征单独拿出来“打磨”,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因为没有“人”,“才”将焉附?

  就基础教育而言,目前紧要的不是培养“创新型、拔尖型人才”,而是静下心来,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上学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当然,人才身上总有一些光环,而这光环总能“晃晕”人们思维的独立性。假如,政府部门说要不惜代价多出快出“拔尖富豪”,大众能答应吗?肯定一片哗然。

  在全球化时代,人才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我们常说,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这样的观点非常醒目,不能说不对,但并不全面。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既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也就是说,即使是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培养作为国民的人,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国家与人的关系上,我们总是将国家放在第一位,将人为国家服务视为绝对义务,所以才有体育官员“感谢国家”的谆谆教诲。实际上,国家的存在,目的何在?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又是为何?归根结底不还是为了人的幸福与解放吗?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得解放思想,不能老想着将人培养成人才,培养成国家富强的工具。从更本质的意义剖析,国家只不过是为人谋幸福、谋解放的工具。

  其实,真正的“创新型、拔尖型人才”很少是培养的,很少是外力塑造的,更多的是自我成长、自我造就的。教育以及社会、国家主要的任务是为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人快乐、幸福的生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每个人的潜能都有发挥的舞台,是人才的自然就会脱颖而出。即使不是人才,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学会了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精彩,这不是更好吗?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在人才的渴求上过于迫切,失去了一颗平常心,全社会都处在一种急迫的状态,反而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甚至会毁掉很多人成为“创新型、拔尖型人才”的可能性。

  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才为本”,虽一字之差,意义大为不同,不可不察。否则,以培养“创新型、拔尖型人才”之名,损的就是我等非“创新型、拔尖型人才”的利益,而被拔的那些“尖”是否真“尖”也是相当可疑的。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