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从1到N,武汉全面构筑人才高地

关注微信

从1到N,武汉全面构筑人才高地

时间:2013-06-10来源:《中国人才》杂志 作者:

  2012年,武汉市在东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点基础上,再推人才新政,全面实施“1+9”人才战略,绘制出武汉全面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的方向标、时间表和路线图。

  力争用5-8年时间,将武汉打造成我国发展软环境最优地区和最适宜创业城市之一。

  2016年,武汉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40万人以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和领军人才200名左右,入选中央“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500名左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左右。

  2020年,实现人才资源总量300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到35%,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9%左右。

  “光谷经验”变成“武汉模式”

  1990年,张发明赴美国求学时,他根本没想到会回武汉发展。23年后,他不仅在武汉光谷生物城拥有了3000平方米的研发楼,公司还实现了产品从研发、中试,到量产,再到快速进军欧美市场的巨大发展。

  张发明是湖北天门人,曾就读武汉大学,受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邀请,远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作为高级科学家,张发明受聘于美国著名的礼来公司(Eli Lilly& Co.),并被聘为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在氨基酸领域拥有9项美国专利,被称为生物产业的“国际钻石人才”。

  2009年初的一次归国探亲,让张发明再次与武汉结缘。张发明和夫人拜访武汉大学著名教授伍新木。伍新木教授描绘了中国光谷发展现状和引才政策。实地考察后,光谷巨变让张发明“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让他震撼的,就是武汉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求贤若渴。

  2009年,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武汉在东湖高新区实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战略。推出“3551人才计划”,大规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世界级人才最高可提供一亿元的项目资助;在体制机制上,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大胆突破创新,给予各类领军人才、科技精英最大的发展空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纷纷加盟,使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呈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国内首台屏幕多点触控系统技术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10大技术成果均来自于光谷;光电子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成为武汉市四大千亿产业之一;生物产业总收入从2009年的100亿元上升至2012年400亿元,光谷生物城已进入全国生物产业基地前三……

  如何从一花独放到春色满园,使“光谷经验”变成“武汉模式”?

  2010年7月,武汉决定在全市启动实施“黄鹤英才计划”,计划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产业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让武汉人才强市战略从试点突破走向全面推进。

  2010年9月,武汉另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目前,武汉经开区引进了9名中央“人才”专家,省部级以上专家、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达到260多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高达1.8万名。

  2011年,武昌、汉阳、洪山等市属13个区相继推出本区特色人才计划。大江南北、武汉三镇,逐渐形成以“黄鹤英才计划”为引领,“3551光谷人才计划”和武汉经开区“高端人才集聚工程”为两翼,全市各区特色引才计划为基础的引才、育才、用才格局。

  市委人才办负责人介绍,截至2012年底,武汉地区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500多名。

  从特殊到常规  优惠政策全面推广

  所谓胶囊内窥镜,是把微型摄像头用胶囊包裹,通过口服进入人体,使其能够在人体消化道里面拍摄照片,实时传送照片,供医生参考诊断。该项技术推动了我国医学内镜的革命性发展。

  2009年,该技术的开发者肖国华,带领安翰光电刚刚入驻东湖高新区,公司团队就获得了东湖高新区首批“3551人才计划”最高额度——500万元的资助。最终成功自主研发“可定位可控制巡航胶囊内窥镜系统”,被医学界称为21世纪内镜发展的方向。肖国华博士感慨:刚到开发区,就得到这种资助,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肖国华获得的资助,是一种引进人才的特别优惠政策,在当年只是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个案;而目前,已成为武汉引才的“常规途径”。

  2012年7月,武汉推出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1+9”系列人才政策,对武汉未来5-8年人才发展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而且完善信用贷款、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居住证、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配套政策,为武汉的引才用才“立下规矩”。

  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原是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的人才特殊政策,通过“1+9”人才新政,变成全市性的普惠政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武汉绿卡”。持人才居住证的境内外人士,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教育,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可以技术入股或投资等方式创办企业,经批准后还可以接受机关事业单位聘用。

  为解决人才创业资金瓶颈问题,2011年,东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施信用贷款试点,当年就为光庭科技等5家“3551”企业提供7500万元贷款。2012年,“1+9”人才新政颁布后,在全市开展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惠及更多人才创办的中小企业。

  武汉人才政策已由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特事特议、特事特批、特事特办”变成全市性的“明明白白”按“规矩”办。

  从高端到梯队  人才队伍协调成长

  李洪波,1971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后成为荷兰Utrecht大学博士、资深研究员及器件物理学专家,在荷兰德拜实验室工作9年,见证了硅薄膜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生产的历程。

  2011年5月,李洪波从荷兰只身来到武汉,加盟武汉经开新能源有限公司,他在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创新项目获得了武汉市政府600万元的资助,成为武汉首批“黄鹤英才计划”资助金额最高的人才。

  杨小婷,湖北崇阳人,毕业于汕头工艺美校,她还有一个为大家所熟悉的头衔——汉绣大师。2013年,杨小婷登上了“武昌英才榜”,并入选2012年度“黄鹤英才计划”,得到300万元资金支持。

  市人才办负责人说,高端人才为武汉发展发挥了巨大引领作用,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来自文化、社会科学、医疗、教育等各领域、各战线的人才队伍支撑,杨小婷就是武汉培养本地人才的一个缩影。

  如果将武汉人才工作比喻成一场音乐盛宴,那么“黄鹤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就好比是高声部,明亮高亢,使人一振;而在2012年6月“出场”的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则是灵动悠扬的和声,引人遐想。

  武汉拥有近120万的大学学子。未来五年,武汉市将在各级开发区、孵化器、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市级党政机关,建立300家左右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实践基地带着实践岗位、科研攻关项目到各高校,与大学师生进行交流和双向互选。预计每年可吸纳1万名左右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搭建起全面开放的校地合作、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平台。

  “只要点子好、人品好,入驻孵化器创业分文不收!”4月15日,武汉科技企业孵化器校园行首站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史上最优惠”的创业政策与大学生们面对面。

  为吸引百万大学生在汉创业,武汉不断加大力度,陆续推出科技创业各类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培训、资金、办公地点和服务,优惠政策“叠加”更是创历史之最。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武汉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在汉高校每年毕业生近30万人,如果优秀人才都能留在武汉创业,大武汉复兴指日可待。

  从创业到生活 服务平台全面搭建

  邱启裕博士是加拿大白求恩社区医疗中心计划的联合创始人,2011年7月,来汉创办武汉德诺美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由于时间紧张,邱博士希望尽快办理好公司注册的相关事宜。

  在对口人才专员的协助下,原本需要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在7小时内便完成,邱博士感慨地说:“我出国20年,在欧美办过公司,但从没有一个地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办理完整套公司注册手续,我的选择是对的!”

  目前,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服务模式在全市推开,围绕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武汉市创设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采取“一站式”并联办理的模式,发放“人才居住证”、“优疗优诊卡”,提供子女入学“点读服务”,开通人才出入境便捷通道,从“人才满意”到“太太满意”,从生活各个方面彰显对人才的关怀与爱护。

  市委人才办提出,人才服务不仅要做生活上的“保姆”,更要有生产、信息上的“直通车”,通过科技孵化平台,为他们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全市共有16家国家级孵化器以及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30余家,以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光谷软件园、生物产业基地、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等孵化基地为引领,未来全市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到150家左右,孵化面积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

  各区、开发园区对接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以政务服务中心为平台,打造人才服务综合平台,着力解决人才在汉生活、生产方面的问题,形成全市上下衔接的服务网络。

  武汉市委人才办表示,通过各类服务平台的建设,确保武汉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