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科学人才观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注微信

科学人才观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时间:2013-07-12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作者:

【摘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人才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目前在这“三观”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科学人才观的贯彻和落实。因此探索和研究如何树立、落实科学人才观,对理论和现实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科学人才观 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人才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目前在这“三观”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科学人才观的贯彻和落实。因此探索和研究如何树立、落实科学人才观,对理论和现实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纵观世界风云,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无不是依靠人才和知识。人才问题是一个战略性关键点,处理好人才问题则国强、民富。目前,中国保持了多年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现在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时期。虽然许多工业和农业产品的产量已成为世界上最大产出国,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是近些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策略,不受制于人,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这种方式的实现关键靠科技,归根结底靠人才战略的实施。只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粗放型发展的困境,才能合理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走一条高端的、可持续的提高核心竞争力之路。

科学的人才观,是选贤任才必须坚持的,是新形势下为适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符合人才规律,能够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科学观念,其核心问题是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科学的人才观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重要性,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相一致,是全面落实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新一届领导人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出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加快人才建设,促进人才强国的新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一个伟大的飞跃,是党对人才战略思想的最新部署,为做好今后的人才工作指引了方向。

首先,科学人才最基本的认知观,是建立并实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以智力的开发为依托。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依靠物质资源逐渐转化为依靠人才的发展。对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人才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率。胡锦涛曾说:“人才资源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趋势,知识和技术因素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与否的风向标,人才战略越来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使我们的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做好人才工作,并将其作为第一要务,对我国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大国具有战略性意义。

其次,科学人才观关于人才的标准是很宽泛的,提倡人人皆可成才。这里所说的人才是广义上的,认为人才“从群众中来”,是发展性的、多样化的、相对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一个人勤奋、努力、付出、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那么他就是国之栋梁,就是有用之才。科学人才观,提倡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熟练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也是衡量的标准之一。而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在社会和业内得到民主、公开、公平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得到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这充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人才培养,要全面、充分贯彻科学人才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努力营造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就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就能成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创造各类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对人才的选拔要把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法。

再次,科学人才观有一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做到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发明和创造,尊重人权,尊重特殊才能。全社会努力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道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创造人才可以自由发展的氛围,做到爱惜人才、积极培养人才、支持和鼓励人才的发展。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充分发挥作用。是否有利于培养和创造各类人才,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的人才观提出的依据,让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最终受益于人民。如何正确判断人才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第一条就指出:“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过去我们强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而今中央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一个创造性的人才价值观念。

研究科学人才观的突出特点,对更好做好人才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一是科学的人才观体现了平等的特点。打破了长期以来人才评定的标准,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明确提出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要求,发现促进人才的理论支点。二是科学人才观体现了大众性的特点。扩大人才的范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三是科学人才观坚持了发展的特点。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是紧密相连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出发点是发展问题,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发展,人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主体,又是最终受益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定了人才工作的目标。四是科学人才观体现了实用的特点。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才测试和评价标准,以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为衡量基础,将人民群众和社会作为评价和检验的主体,依据科学和各个不同职业的特点公平公正地评价人才。

科学人才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科学的人才观与原有的狭隘的人才观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人才范围的扩大,充分体现了科学人才观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国务院1982年出台的文件提出,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初级)以上职称两种界定标准,分为“专业技术人才”或“专门人才”两种类型。因此长期以来,在我国“学历”和“职称”就是界定人才与否的标准。这种人才观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相应的人事制度的改革,这样的人才观不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像李嘉诚、比尔盖茨在自己所属的领域做大做强,而本身没有很高学历的实用型人才比比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人才市场和媒体的信息反馈来看,受聘者要求的学历也“水涨船高”,就连“武大郎烧饼店”招聘的“烤饼工”的学历也被限制为硕士毕业,“卖饼服务员”的学历更是要求英语四级和大学本科毕业。表面看来,似乎技术型人才、专业类学生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相关度越来越低,而工作要求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一些人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托关系,走门子,目的就是为了评上职称,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些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甚至铤而走险弄假学历、假职称、假档案。这些现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对人才缺乏正确认识有一定的联系。

总而言之,在人才问题认识上存在五个“误区”:一是学历高的就是人才;二是人才工程频繁上马;三是人才就是会英语、懂电脑;四是对人才培养重数量,轻质量;五是看重职称,看轻实干能力。针对以上的误区,科学的人才观的提出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科学人才观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观点,符合国际标准,符合时代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也就是说,人才的概念本身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只要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有自己的才华和本领,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丰富和壮大人才的类型和队伍,把实干型、创业型、专业技术型都纳入到人才的概念。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为促进人人成才、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找到了理论支点,必将促进各类人才的积极涌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证。

科学的人才观依照工作能力和业绩为评判基础,综合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全方位评价人才,突破原有的评价体系。科学的人才观用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综合衡量人才,不再唯学历、职称、资历和社会身份。重点以人的能力和业绩为考察点,综合考虑知识、品德等要素。相较于以前的唯“学历”、“职称”来划分人才的标准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是人才观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以工作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坚持人才来源于群众,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学历、职称不等同于能力,不等于有智慧,更不等于有多高领导和管理水平。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对业务的钻研,做出成绩的比比皆是,他们不一定有多高的文化程度,但是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

因而,选拔人才不能仅凭学历,知识和技术只是一把钥匙,而工作能力的提升不只需要这把钥匙。科学人才观提出在选拔、任用人才时,要坚持把品德和业务能力作为综合评定人才的标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不放松”,不再唯学历、职称、资历和社会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我们要采取相应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三类人才,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评价人才的标准也要坚持能力和业绩的结合。

科学的人才观突破了原有的人才评价方式,要求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任用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的目标是给管理者和人才使用者提供全面、客观、详细的信息,评价机制要做到公正科学,必须重视制度安排。现今各类职称评定、课题立项、成果评奖中存在暗箱操作、门派倾向和人情关系等问题,存在人为干扰的因素,主要还是存在制度上的漏洞。科学人才观提出要建立分层、分类别的人才评价体系。党政人才评价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这种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积极涌现,有利于各类真正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充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竞争上岗制度、公开选拔制度,这是一种改革、是一个进步,社会反响较好。这种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公平公正选拔、任用人才的机制和环境是必要的,为普通人提供了成才的机遇。

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必要前提。要尊重人才的个性,鼓励学习,鼓励创新,培养协作精神。以科学的人才观来选拔和任用人才,加强重视民营和外企的的人才培养。积极吸收国外人才,充分利用好国内人才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人们热爱祖国、忠诚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自觉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贡献,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科学人才观的现实依据

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强大武器。这“三观”紧紧围绕着一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只有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只有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首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为了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人才竞争越发激烈的局面。随着全球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科技与信息化飞速发展,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日益下降,技术和智力密集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知识和人才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发展程度;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发展,都与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这促使人才的竞争成为主要决定因素。世界各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达程度。所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人才激烈竞争,必须采取科学人才观。

其次,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决定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计划经济对人才发展的束缚和阻碍,初步建立了新型的人事管理和任用制度,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发展的观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树立科学人才观和发展观,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建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再次,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全面提高党执政能力,牢固执政地位的法宝。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个体反映整体,也影响整体,每一个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大小、强弱。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依靠的是每一位党员能力的提高,这样才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要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牢固、稳定的群众基础,充分网罗各类人才,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人才观。

此外,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要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我们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我们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既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科学的人才观提出制定各项措施和政策对人才进行开发,对制度进行创新,营造了人才成长的有利机制和环境,提供了一个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以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平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科学人才观指导下才得以实现。(李 媛)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