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百年留学与中国梦

关注微信

百年留学与中国梦

时间:2013-10-29来源: 作者: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我国留学人员的作用和贡献。他指出,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大批归国人员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他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对当代留学人员提出了四点希望,号召广大留学人员“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广大留学人员秉承百年留学报国精神,进一步发挥自身作用价值,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留学生”一词,始于中国盛唐,其时,日本的学生随着遣唐使来到中国,有的学生“留”下来在中国学习较长时间,日本人称作“留学生”。当“留学”一词再次出现,大抵已经是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时期。容闳便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留学生,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怀着“教育救国”的心愿回到中国,提出的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计划得到改革派人物曾国藩赞同,并奏报清廷获准。曾国藩在给朝廷奏折里言明: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回顾近代中国留学历史,从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启程,迄今已有140多年,大致可划分为五代。第一代留学生是从1872年至辛亥革命前夕,主要是早期清政府官派的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局留欧海军生,以及甲午战争失败后兴起的留日高潮。第二代留学生是从1911年至1937年,主要包括庚款留美生,留法勤工俭学生、中共留苏教育等。第三代留学生是从1937年至1949年间,留学生人数锐减,主要是到欧美学习理、工、军事等,以配合国家战时需要。第四代留学生是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主要包括国家向苏联大规模派遣的留学生;第五代留学生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迄今,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留学大潮。五代留学生每一代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以拳拳之心,报国之志,“索我理想之中华”。以第一代留学生的富国强兵梦为发端,先后继有第二代留学生的民主科学梦,第三代留学生的科技强国梦,第四代留学生的现代化新中国梦和第五代留学生的创新创业梦,代代相连,梦梦相继,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五代留学生的中国梦

  第一代留学生的富国强兵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蜂拥而至,在中国攫取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应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和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改革派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在容闳及其他仁人志士的努力之下,以欧美为起点,开启了中国留学事业的先河。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前,无论是留美幼童,还是留欧海军生,或是留日狂飙,这一代留学生出国即是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代留学生中相继涌现出众多知名人物,如被誉为“铁路工程之父”的詹天佑,着名思想家严复,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等。

  第二代留学生的民主科学梦

  1907年,美国政府将庚款多余部分退还给中国,并指定为留美教育之用,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美生47人启程,掀开了中国留学教育史上新的一页。从1909至1929年间,共有3000-4000名庚款留美生,专业领域相比早期的留学生更为广泛,涉及物理、化学、政治、法律、机械、铁路、财经、农业、矿业、教育等,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为了各个领域卓越人物,如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建筑伉俪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为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

  然而,庚款留美生的选拔条件非常严格,选拔人数之少难以满足广大有志青年的求学报国之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在“纳最俭之非,求达留学之目的”的宗旨下,在李石曾、蔡元培等的倡导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逐渐走向高潮,这一运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职业革命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均是留法勤工俭学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号召下,为追求适用于中国的革命真理,很多留法勤工俭学生又转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年代的留苏活动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第二代留学生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影响巨大、意义深远,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在文化教育领域,这一代留学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代留学生的科技强国梦

  此阶段大部分时间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但是仍有一部分爱国青年克服重重困难,负笈海外,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科学和技术,以期科技强国,振兴中华。抗战爆发初期,南京政府对留学教育加以严格的限制,且留学生所学都是军、工、理、医等与军事国防有关的科目,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际形势好转,鉴于战后亟需人才,南京政府突破了抗战初期对留学的严格限制,大规模向外派遣留学生,专业相比之前也更丰富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留学生大规模回国效力,当时中国在欧美各国的留学生约有4000多人,到1938年5月,回归者几乎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据不完全统计,抗战爆发的第一年,回国效力的留学生总数约为8000余人,其中,留日学生全部返回祖国参加抗战。一些留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战场,一些坚守工作岗位,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为保证战时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曾有学者这样评价:“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三十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以战时的科学发明为例,经济部核准的专利案件从1938年的16件增加到1944年的94件。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进步得到国外科学界的普遍承认和赞赏。

  第四代留学生的现代化新中国梦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工业和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国家向苏联及东欧派遣了一万余名留学人员,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按期回国服务,多数成为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教育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在祖国急需人才之际,大批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较为着名的有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两弹一星”,就是他们在20世纪下半叶所开创的辉煌伟业。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1位都有留学经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更是在美国留学工作长达20年。他曾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第五代留学生的创新创业梦

  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美期间,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口头谅解作为正式协议签署,引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留学潮。从改革开放之初至2012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达到264.47万人,其中归国留学人员数为109.12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和回归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发展已进入了经济社会体制双重转型期,为广大留学人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他们回国创业发展,活跃于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的繁荣贡献力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09年底,国家“人才”出台,迄今已分九批共引进331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都是国家急需紧缺的人才。这些留学人才满怀留学报国之志,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为国家实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如人才专家邓中翰,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建校130多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1999年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被业界称为“中国芯之父”。再如,人才专家施一公,他在2008年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学术殊荣,回清华执教,在全球生物学界引起了震动,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已培养出一批世界级青年科学家,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纵观五代留学生,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是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怀揣一个“中国梦”,百年以来,代代相继,薪火相传,在“爱国”这一旗帜的感召下,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当代留学人员应将自己的梦想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广大留学人员提出了四点希望,这对于当代留学人员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发挥作用,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以弘扬留学报国思想为己任。留学先驱容闳在毕业纪念册中写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表明了留学的目的,立志报国的理想了然于胸,为留学后人树立了榜样。习总书记的希望给广大留学人员和留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不论是在海内还是海外,弘扬留学报国思想是留学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留学人员肩负的重要使命。新时期新阶段,留学人员应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发展与建设,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做出独特的贡献。

  第二,矢志刻苦学习,以投身报国实践为己任。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早已进入了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留学人员接触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最先进的发展理念,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求学,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本领运用于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自留学事业发展至今,留学人员从拯救中国,到建设中国,再到如今的创业中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投身报国实践:詹天佑建造京张铁路是报国实践,侯德榜创造新的制碱工艺是报国实践,钱学森等人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是报国实践,邓中翰制造“中国芯"是报国实践,施一公的生物学研究同样是报国实践。形不拘一格,事不定大小,有一份气力便使一份气力,刻苦学习,结合国情,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三,奋力创新创造,以推动社会建设创新发展为己任。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实践,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上下求索的执着,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力争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建树。这是对留学人员的殷切期望和巨大鼓励,鼓舞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坚定的信心参与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社会格局中实现创新发展。如社会建设领域,很多留学人员长期生活在国外,对国外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了解较多,也有很多留学人员直接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去,在这方面具有非常较深刻的体会,能够参与到我国社会建设的创新过程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提出有价值的建言献策。再如生态文明建设,很多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环境治理相关专业,回国后从事低碳研究、新能源开发等,这些领域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对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积极促进对外交流,以传播中国的声音为己任。留学前辈辜鸿铭一生致力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以极大的热情对国学进行阐释宣扬,第一次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着作用英文和德文翻译传播到西方。他别出心裁地引用歌德、卡莱尔、爱默生和莎士比亚等西方着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其中的有关经文,直令西方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在西方人面前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事实上,熟悉西方规则、具有海外工作经验与人脉关系的海归在民间外交、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当仁不让的使命感,应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传播中国声音,不断发展对华友好力量,为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做出贡献。我国作为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鼓励留学人员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对外交流活动,不论是出国考察,还是接待来嘉宾,或是结交外国友人,都是加强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实践,点滴汇聚,智在积累,假以时日,必将对我国的民间外交事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使更多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中国百年留学的历史,就是无数留学生百年寻梦的历史。而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让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作者系:欧美同学会青年委员会会长、北京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 陶庆华博士)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