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不拘一格降人才——2014全国地调会议代表谈地质人才队伍建设

关注微信

不拘一格降人才——2014全国地调会议代表谈地质人才队伍建设

时间:2014-03-29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周铸

  在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地质队伍的结构调整和人才建设成为了与会代表深入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拥有一流人才是建设一流队伍的基础,也是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转变发展方式的先行条件。

  会上,从部、局领导到各省市区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围绕地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制度保障到机制建设,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纷纷阐述地质人才对于破解资源与环境难题、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也对现阶段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

  打破框架是总纲领

  在新时期的地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方面,部领导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姜大明在讲话中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加强和做好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作风硬、业务精的地质调查队伍。

  姜大明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对地质工作规律的认识,加强地质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实施地质科技重大攻关,推进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同时要继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地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要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打破限制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创造有利于青年才俊成长的条件。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调局局长汪民在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14年中国地调局的人才队伍建设部署:继续推进局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局5项人才计划落实;启动实施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计划,争取在海外高端人才引聘上有所突破;开展优秀团队培育计划首批遴选,着力加大院士后备人才和优秀团队培养;组织好第二批高层次地质人才培养计划和第四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人选遴选,继续抓好党政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工作,加强各类人才培养使用,激发调动个层次人才积极性;各单位都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着力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和科技领军人才。

  后备力量是关键点

  在我国的地质人才培养体系里,以几大老牌地质院校和中国地科院等科研院所为首的人才培养机构,这些院校和科研机构担负着为我国地质事业不断输送人才和培养后备力量的任务。但伴随着教育体制问题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今我国地质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仍旧面临着诸多困难。

  有代表明确表示,近些年高校、科研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对地质工作规律的理解程度普遍不高,“跟几十年前我们自己刚从学校出来的那种状态没法比”。有代表甚至表示了担忧:“现在招到单位来的包括一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大学毕业生,去到野外后连一些最基本的地质现象都不认识,这叫我怎么敢把工作放心交给他们做?”

  成都理工大学地调学院院长何政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代表提出的问题在近些年毕业的学生中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也绝非个例。

  何政伟说,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国的教育大环境来说,很多高校过分地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却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教育大同化必然会带来的弊端;从就业上来看,在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下,很多优秀的地质人才毕业后选择了交通、城建等相关性大且待遇相对更好行业,造成了地质行业人才的流失;从用人单位自身来看,很多单位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很有可能没有或者很少参与过地质调查项目,因而入职后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要有‘师傅’带着熟悉工作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和工作规范、标准,之后才能胜任相关工作。但现在的用人单位基本都存在项目过剩的情况,经常是一个人管好几个项目,因此没有足够的人手去专心带新人。”

  何政伟说,现今的高校在地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和困难。“现在的高校很重视在实验室做科学研究,学生参与野外实践的机会较少。”他表示,由于受到项目数量等具体情况的限制,很多学地质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真正参与项目,只能依靠学校组织的集体野外实习进行短时间的锻炼。“学生的实习经费也很少。打个比方,如果让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实习经费去西藏出一趟野外,他可能坐火车坐到格尔木就得往回走,因为他(的经费)还不够买火车票的。”

  因此,何政伟建议,部、局等上级单位应在项目合作和经费支持方面对地质类高校予以更大的倾斜,保障学生野外综合实训的质量,加大力度培养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的后备力量。对此,汪民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院校和地质调查院要通过承担任务,推动调查与科研和教学的相互结合,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高档人才是领军人

  高层次人才是地质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保障。近年来,我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工作成果开始凸显,这与一批强大的领军人才开始发挥作用是密不可分的。部、局历来重视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待遇、项目等多种体制机制的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地质工作领军人才队伍。

  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代表表示了担忧。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龙长兴在发言中直言,现在赋予各类人才的名称、头衔过多,从国家到省部再到地方,各个级别都有不同名目的人才引进计划,“各种头衔的人才计划弄得人晕头转向,可能达不到预想的鼓励作用”。

  龙长兴表示,单单依靠丰厚的待遇和各类头衔来吸引高层次人才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这些人才在科研和生产结合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对于科学问题的研究有“正演”和“反演”之分,现阶段我国地质调查工作中的科研工作大部分属于“反演”范畴,即经过长时间调查、积累后发现问题再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过程;而“正演”则恰好相反,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一定途径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工作模式一直是‘反演’,那高层次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影响,长时间下去就会变成为了项目经费而做科研,而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阻碍高档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龙长兴建议,各单位在引进高档人才的过程中,除了优厚的待遇,一定要注意建立“正演”的地质工作机制,保障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龙长兴认为,我国现在的地质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普遍低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并且“在这一行里很多干得好的人甚至还不是地质学专业出身”。他推测,这种情况的发生或许跟现在的地质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在选择学习或者从事地质行业时往往是“现实情况所迫”,而不是“真心实意喜欢”。

  因此,他建议,对于地质工作的宣传应淡化“艰苦”、“枯燥”、“危险”等概念,要让有意选择学习或从事地质行业的人明白“地质工作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地质工作本身的奥妙性和地质工作者们有多么地乐在其中”。

  “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大科学家,他们不光可以指导我们的地质科研工作,也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地质界的话语权。但是我们不能指望用大量的钱就能培养出来大科学家,先得让人们真正对这项工作感兴趣,可以把地质工作作为一份事业来经营。”龙长兴最后说。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