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从“百人计划”到“万人计划”

关注微信

从“百人计划”到“万人计划”

时间:2015-01-27来源:瞭望 作者: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一位杰出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我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杰出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是当务之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百人计划”首开我国科技人才引进的先河,自1994年实施至今,共引进培养优秀人才2145人,不仅顺利实现了中科院高端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也为国家引进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

  “人才”是继“百人计划”之后,首个国家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12月启动至今,已引进418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深入实施和梯次引进,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加速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集聚;

  “万人计划”于2012年9月实施,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人才”面向国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则立足国内支持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从“百人计划”、“人才”到“万人计划”,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百人计划”的探索实践

  李家洋、王恩哥、张杰、薛其坤、曹健林、宇如聪、安黎哲等等,这些在当今科教界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百人计划”入选者。

  “百人计划”是我国最早启动的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自1994年实施至今已历20年,为国家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新途径。

  “士者,国之重器。从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科技与人才堪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与本刊记者谈到人才问题时曾反复强调过,人才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一位杰出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我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杰出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是当务之急。”

  由于历史原因,1990年代,中科院高层次人才“断层”现象凸显,“代际转移”迫在眉睫。而此时,1980年代的“出国潮”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滞留海外,吸引他们回国成为我国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关键。

  时任院长周光召为首的中科院党组审时度势,启动了一系列加快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的政策和措施,并于1994年创造性地推出“百人计划”,在当时科研经费十分紧张、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集中有限资源,对每位入选者给予100万200万元的启动经费支持,旨在到20世纪末吸引百余名45岁以下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

  截至2013年底,“百人计划”共引进培养优秀人才2145人,入选时平均年龄约37岁;90%以上具有在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学习或工作经历,近1/3来自100所世界顶尖大学和59所世界著名科研机构。20年间,“百人计划”入选者里走出了28位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52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培养了一大批担任“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首席科学家或负责人。在汤森路透2014年公布的最近11年前1%高被引论文中,“百人计划”有24人,占全国的17.9%。

  “百人计划”不仅极大地优化了中科院高端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还铸就了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学术带头人队伍,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部分“百人计划”入选者担任了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或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领导职务。

  经过锻造的这支“精锐之师”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铁基高温超导项目研究团队,5位主要完成人中有两位是“百人计划”入选者;IPS细胞全能性证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发现和中微子第三种震荡模式发现等由“百人计划”入选者领衔完成的重大原创成果,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有1000余位通过“百人计划”终期评估的科学家共申请专利超过4000项。

  “人才引进的虹吸效应、成果产出的倍增效应、人才团队的聚集效应、人才流动的溢出效应、计划管理的示范效应、人才计划的品牌效应”,白春礼用六个“效应”总结了这项人才计划20年来的影响和成效。他认为,“百人计划”的成就,得益于中科院始终坚持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支持、规范管理、严格考核的科学化管理体系;还得益于中科院及研究所创新目标和科技布局的有机结合,在传承和发扬优势重点学科的同时,也为新兴学科在中科院的布局提供了急需人才,有效支撑了新建研究所的筹建和发展。

  据了解,“百人计划”执行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优化,不断完善和规范服务管理体系,探索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模式。比如2002年初,在对“百人计划”进展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研的基础上,中科院对该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百人计划”入选者从原来的“(研究)所先行推荐、院评审决策”,改变为“所自主决策、院择优支持”。新管理模式避免了人才浪费,研究所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2006年,为促进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中科院又根据需要增设项目“百人计划”;2007年增设了自筹“百人计划”,鼓励研究所自筹经费引进并支持急需的优秀人才。

  2011年以来,根据国家人才政策的新要求和中科院“创新2020”的新需要,“百人计划”在政策和机制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如取消了对国外入选者族裔和国籍的限制,取消了国内“百人计划”的地域和领域限制,扩大引进支持规模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认为,中科院实施的“百人计划”将经费主要用于引进人才的科研上,而不是给个人,切实避免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不平衡的问题,这是它成功的关键。

  2005年的“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戴希说,“"百人"成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条,一是坚持放权,充分信任和尊重基层科研单位的学术判断能力;二是坚持侧重发展潜力的人才标准而不是片面关注已有的学术成绩;三是坚持以学术能力为主要判断标准,不搞学术上的出身论”。

  “百人计划”不断完善和规范的服务管理体系,为国家以及其他部门、省市的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创造了新的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高度赞扬中科院“百人计划”,在为国家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家实施“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千人”“万人”广聚英才

  2008年4月,被誉为当今结构生物学领军人物的旅美学者施一公博士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习教授的职位,经由“人才”通道,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这被美国媒体看作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也成了清华大学人才引进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指出,“他(施一公)的选择,会带动一大批一流的海外华人回国工作。”果然,几年时间,在施一公的影响和召唤下,先后有70名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聚集到清华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全职工作,其中一些人才已在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实施5年来,“人才”以引进人才数量大、质量高而受到全球关注。目前,该计划已分10批引进了410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引进国外名校教授1400多位,超过19782008年30年间引进数量的总和。

  “人才”的入选者主要来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其中,科技创新者研究水平大多居于国际前沿,科技创业者大多掌握转化和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自主专利或具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在启动“人才”之后,中央又在2012年9月推出“万人计划”,旨在统筹国内外两种人才资源、造就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万人计划”全称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该计划突出高端,入选者必须是在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代表本行业本学科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这位负责人强调,参照“人才”有关政策规定,“万人计划”将结合国内人才实际,从经费、政策、联系服务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支持入选的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

  “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这位负责人说,这种特殊支持,有利于各类人才消除困扰,减少干扰,潜心于自己的研究,全神贯注地创新创业。

  随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一批标志性的原始创新成果也开始浮现。如首批“人才”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为最终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重要基础;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施一公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世界上第一例细胞凋亡小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第一例甲酸离子通道蛋白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空间结构、第一例蛋白降解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领衔的研究团队实验攻克量子世界制高点,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重大原创成果,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发现。

  与此同时,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被攻克。如展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李力游博士研发的TD-SCDMA核心芯片,为推动国家自主标准TD-SCDMA的正式商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兵器工业集团季华夏博士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主动式OLED微型显示器生产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家能生产该类产品的国家……

  在“人才”、“万人计划”的带动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并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