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科学家期盼什么样的科研环境

关注微信

科学家期盼什么样的科研环境

时间:2015-07-17来源:中国人才杂志 作者:乌云其其格

 “科研经费不好花”

  科研经费虽然数量上去了,但使用起来还比较麻烦,降低了科研效率。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的科研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包括了纵向经费、横向经费和国际经费三种途径,另外,也有科学家从国外其他渠道申请到资助,如霍华德•休斯奖金、福特基金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部分科学家受到国外企业的委托进行技术研发,获取经费。

  受访科学家普遍表示,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过去中国科研人员出国需要对方招待,合作研究需要对方出钱,现在情况变得相反,国外研究人员开始羡慕他们了。但他们表示,科研经费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研经费虽然数量上去了,但使用起来还比较麻烦,变得“不太好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过于繁琐,降低了科研效率。比如,一个三年期的项目,在启动前就要把预算做好,项目其后的花费都要按照预算来执行,在实际过程中却可能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试验药品需要更换,但预算中又没有显示出来),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但是,按照现行的规定,预算可变动的范围很小,这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此外,大部分预算都会对人员费加以限制,对于科研团队来说,这容易造成他们雇佣不到充足的、令人满意的科研人员和辅助人员。特别是在大学,博士后本应是科研主力,但人员费的缺乏导致一些团队很难雇佣到能力强的博士后。

  ——财务审计繁琐,其结果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在一种不被信任的状态下从事科研活动,科研人员的产出无疑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各种审计也给团队负责人带来了很大压力,他们一边要申请课题、设计课题、解决课题完成过程中的科研问题,一边还要应付各种财务审计。即便大多数团队都雇用了秘书,因为最后在财务报表中签字的还是课题负责人,出现问题也还要负责人承担,因此,团队负责人不管有多少科研工作,遇到财务问题也必须亲自去审核。

  ——根据有关规定,在课题结束时科研经费必须花完,但有时经费到账本身就晚了,为了将课题做好,科学家只好在项目启动前期拆借其他课题的经费使用,但是在课题结束时还必须把申请到的经费花完,这造成了“前期没钱花,后期紧着花”的情况,给研究工作带来困扰。

  关于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受访科学家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能够从资金上给予保障,让科研人员能够长期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潜心开展研究,这一点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冷门”、较难获得竞争性经费的领域,稳定的资金保障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得到持续的、稳定的支持,一些研究领域就会逐渐萎缩。

  其次,目前我国资助体系中条块分割,资金分散情况仍然比较严重,这就导致了资助项目种类繁多,科研资金缺乏统筹管理。

  第三,存在碰到热点研究一拥而上,各个经费管理机构集中资助、甚至重复资助的现象。这种重复资助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容易形成浮躁的学术氛围,很多人甚至不顾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与立项要求符合,就一蜂窝地去申请课题。

  第四,科技投入机制相对封闭,在一些开发类项目的决策过程中缺乏企业界人士、银行家等的参与。

  科研辅助体系较为薄弱

  辅助体系的薄弱,使原本由第三方提供的试验数据,变成了学生自己提供,这可能造成数据不准确,也给数据造假提供空间。

  近年来,我国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刊发在国外一流刊物上的论文越来越多。但是受访科学家普遍表示,随着科技实力的提升,我国所处的外部信息和资源环境却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发达国家经常会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

  就研究设施情况来说,科学家普遍感觉国内科研设施和设备比较先进,不比国外差。但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我国科研设施的自主开发严重不足,大量研究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没有专门的试验技术人员,很多人对设备的性能并不了解,甚至有些功能甚至不会使用,造成了较大浪费。

  其二,我国大中型共用设施的开放性不足,共享程度低,利用率低。其三,由于仪器设备费在科研经费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设备的重复购置情况较多。

  其四,设备购买有财政部的专项经费,但设备使用时的运转维护费用只能从项目资金里出,国家在拨款买设备时候,没有考虑到后面的维护、运转的费用,这也给科学家造成一些困难。科学家反映,设备出问题后,没办法的情况下就只能自己动手维修。

  其五,科研辅助体制存在缺陷,

  科研团队里缺少辅助人员编制,即便有编制也很难留住优秀的试验技术人员。这使得一些实验室虽然拥有先进设施,但却没有精通设备性能、专门操作设备的技术人员,缺乏运营设备的技术主管,只有设备管理员。另外,由于试验技术人员没有职业上升通道,这也使得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试验技术辅助工作。最普遍的情况是,需要利用设备的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做试验。辅助体系的薄弱,使原本由第三方提供的试验数据,变成了学生自己提供,这可能造成数据不准确,也给数据造假提供空间。

  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扶持

  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支持优秀博士海外深造的项目,期望国家能够设立相关项目,加大对博士的扶持。

  访谈中,多数科学家表示,虽然目前我国一流人才培养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随着国内教育、科研体制的深入改革,科研水平和环境的不断提升,在本土培养出一流科学家也并不遥远。

  同时,受访科学家普遍认为,在最先进的研究机构接触最前沿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文化中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科学家的成长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教育在这方面有较大提升,在我国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中,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已经很多,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

  对于“中国为什么难以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这个问题,有科学家提出,没有大师,不能说明国内科学研究水平低,反倒是说明第二名和第一名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差距越来越小了也就衬托不出大师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科学家的整体水平提升了,中国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出色的科学家,将来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科研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但也有科学家提出,目前我国的资助体系中还没有设立专门资助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科学家到海外知名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基金,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

  在本次访谈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虽然与国外科学家交流广泛,但却没有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他说他不是不想去,也不是没机会,只不过给他提供资助的机构不是他想去的机构,所从事的研究也与他的兴趣有偏差,所以他就没去。在一些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从来就不缺优秀的人才,想要申请到对方的资助是比较难的。如果国内能够设立一个国际博士后资助项目,通过考核为那些优秀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提供资助,将其送往专业对口的一流机构学习两年,无疑能够在培养一流人才方面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国际上目前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制度,比如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海外特别研究员制度,就专门支持获得博士学位7年以下的青年才俊去海外学习2年时间;瑞典从2012年起开始通过国际博士后奖助金,支持那些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到海外顶尖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取国际经验,建立合作网络。

  期盼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对于一个真正醉心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不论考核与否,只要有新的想法,他都会写成论文,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

  对科学家进行考核评价,是各机构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同类型的机构,其考核制度和标准也有区别,各机构科学家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一刀切”的考核方式最不可取。

  当前,我国部分机构在对科学家的考核上已经开始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清华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他们并不规定必须要用论文或专利进行考核,但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并没有少,因为对于一个真正醉心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不论考核与否,只要有新的想法,他都会写成论文,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仍然有一些机构规定了非常量化的论文指标对科学家加以考核,而且如果考核不合格,就要被降级,因此科学家压力很大。很多科学家反映,在当前的评估体制下,科学家必须做到全能或者万能:既要写各种课题申请书,养活研究团队,又要会发表国际论文;又要懂财务预算,设备坏了还得会修,这使得科学家像陀螺一样忙,科研效率却变得越来越低。

  “建立多元化的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成了受访科学家的普遍期待。(作者单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