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产学研合作如何破解高校资源瓶颈?

关注微信

产学研合作如何破解高校资源瓶颈?

时间:2015-09-21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刘光明宝 林涌浩

 企业碰到技术难题怎么办?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如何避免束之高阁?产学研合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截止到目前,惠州市已有220多家企业与8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了产学研项目。其中,有约160项获得省部院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并获得资助经费1亿余元。可以说,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促进技术创新、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的重要手段。然而,惠州非常缺乏高校资源和研究机构,产学研合作除了和惠州学院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地院校和机构。那么,惠州在推动企业创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高校资源缺乏 大举向外求援

  高校有人才,有科研实力,是企业争相合作的对象。然而,众所周知,惠州只有惠州学院一所高等综合院校,本地的高校资源十分有限。产学研中关键的“学”这一环,出现了短板,该怎么办?

  惠南产业园科技创新部部长廖紫基介绍,目前,惠南产业园和多所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包括广东省和外省的,但和惠州学院的合作占了大多数。他直言,惠州学院承载了太多的期望,以前它和经济的结合程度并不是十分密切。当然,近年来正在努力朝这方面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展产学研合作,当然不是很便利,“和广州、深圳、北京就更加没法比了”。

  惠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惠州市企业除了惠州学院这个选择以外,把视野放到广东省甚至全国。先后与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结合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当然,惠州还把求援之手伸到了国外,和乌克兰、以色列、白俄罗斯、英国等国的部门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比如,惠州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协议,共建联合研究院和中乌科技园,并引进该校教学高端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部分研究机构进驻后遇冷

  高校资源的缺乏是惠州的短板,而在已有的产学研合作中,部分研究机构遇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以大亚湾为例,该区引进的7所高校在当地设立的研究机构,并非每一所都像中大惠州研究院一样发展顺利,甚至个别已经“名存实亡”。

  8月6日上午10时,南方日报记者走访某大学惠州研究院大亚湾研究中心的办公地点时看到,紧锁的大门左侧挂着该机构的牌匾,透过玻璃门看去,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内空无一人,茶几和地上都盖有一层薄薄的灰尘。

  记者的疑虑得到该区科创部门有关负责人的印证。该负责人介绍,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政府将科研机构引进来,主要是起到“搭台”作用。是否上台“唱戏”、与谁搭档,主要还是放手由企业和研究机构自由选择。但是由于没有找到充足的合作项目,部分研究机构只是在大亚湾派驻了个别对接人员,获得具体合作项目之后再派出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合作,或者带回学校具体研究。

  惠州的差距在哪里?

  研究机构引进来之后,为何遇冷?调查中发现,这与大亚湾的产业特点有重要关系。石化产业是大亚湾的支柱产业,然而中海惠炼、中海壳牌等大部分中上游企业都是加工型企业,研发机构都不在本地;而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又主要集中在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企业创新能力和意识都不强,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需求总体不大。

  对于这个问题,广东成松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王新佔认为与这些高校远离惠州,企业与高校研发人员沟通不便也有很大关系。“之前我们跟湖北一家高校合作过,他们认为在企业的研究条件不如学校,加上教授有教学任务,他们希望把研究项目带回学校做。因为距离太远,企业的研发人员就很难参与进去,也不利于双方的沟通。”王新佔表示,他后来选择了与中大惠州研究院合作,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方有固定的研发人员常驻大亚湾,沟通起来很方便。

  而据惠州市科技局产学研与科技合作科负责人莫飞雄透露,截止到目前,全省有1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惠州经省里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仅有4家。惠州市科技局去年的科研经费为7000多万元,“跟广州、深圳就不用比了,东莞就有2亿—3亿元”,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在上述多位受访人士看来,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高校资源、改革高校管理机制,这些都是惠州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议题。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