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如何补齐“大国工匠”培养短板

关注微信

如何补齐“大国工匠”培养短板

时间:2015-10-23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杨晓冬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获得5金6银3铜和12个优胜奖,取得我国在该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举国振奋之际,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和发展引发社会关注。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培养投入总体不足,评价机制不合理,发展通道不畅、待遇偏低、地位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本报今起推出“世界技能大赛引发的思考”系列报道,探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参与了其中29个项目的比赛,与2011年首次参赛相比,中国代表团无论是参赛数量还是比赛成绩,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然而,在我们为来之不易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看到了与制造大国极不相称的参赛情景。与韩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在比赛经验、企业和技工的参与程度上都有差距。令代表团成员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韩国参加了大赛全部50个项目的角逐,而且无论是任务完成质量还是掌握比赛规则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赛场内,选手拼的是技艺;赛场外,拼的是一个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实力。“我们离技能强国的确还有很长距离。”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团长、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中国制造”要想成为“中国智造”,亟须补齐“大国工匠”培养这块“短板”。

  现状——

  “大国工匠”紧缺成为“中国制造”软肋

  在上海的一个顶级车行,玛莎拉蒂、保时捷等跑车,任何一辆划伤一点,钣金喷漆都至少需要十几乃至几十万元,“这还得是国外的材料,德国技术人员来做,因为很少有中国技工能做得那么完美。”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金牌获得者杨金龙说。

  完美,正是许许多多“中国制造”的软肋。许多企业为招不到优秀的技工而烦恼,有的企业花大价钱购买了国外最先进设备和技术,但产品质量就是上不去,不是设备技术不行,而是工人技能不行、工艺不行。一流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影响着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前途,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以参加世赛为例,我国参赛选手大部分是技校学生,而德国选手则大多是来自工厂的一线技术工人,边工边赛,却在绝大多数项目中都具备夺牌实力,真正代表着一线技术工人的高水准。

  人社部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截至2014年底,技能劳动者仅占从业人员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仅占5%。

  在结构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多,民企和中小企业的少;传统机械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在市场供需方面,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反思——

  技工教育被社会忽视,人才培训被企业忽视

  一边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一边却是技工教育被忽视。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中,80%以上来自技工院校,这也让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技工院校的办学和发展上。

  据了解,技工院校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依据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分为三类:普通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学院主要培养高级工、预备技师等后备高技能人才。

  “然而,招生难、生均拨款不到位、师生待遇不公平等问题,明显制约了技工院校的发展,甚至使技工院校发展陷入困境。”张立新说,目前全国2818所技工院校,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资金缺乏的难题。由于体制原因,一些技工院校也无法享受到同等层次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教育费附加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在校生340余万人,其中农村生源占75%左右。由于绝大多数省份技工学校无法列入中职招生计划,技师学院无法列入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甚至在高考时查不到学校的招生代码,对选择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学校不计入升学率,凡此种种,使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在生源质量竞争中处于劣势。

  师资问题也成为制约技工院校发展的重要障碍。湖南一所技工学院院长,从高职院校调任到新岗位时是副高职称,调任技工学院院长后几年,即便满足条件,也无法晋升“正高”职称。由于全国绝大部分技工院校尚未设立“正高”职称岗位,教师只能晋升到高级讲师,当职业生涯遇见成长的天花板,不少人不得不选择去企业或者高职院校发展。

  一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过程也是投入巨大的过程。以焊工为例,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金牌获得者曾正超入选国家集训队后,进行了300多天训练。焊接项目竞赛分为4个模块,一套原料下来需要4000多元,3天训练就得焊掉1套原料,一个月光原料费就得花掉4万多元。

  在普通焊接工人的成长中,将一位零基础的工人培训为拥有基础技能的焊工,至少需要花费3000-5000元。从学徒成为高级技师,至少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曾正超这个水准。

  由于技能人才培养时间长、投入成本大,基层中小企业对培养技能人才积极性不高,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较为普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每年应拿出利润的1.5-2.5%作为职工的培训费,但很少有企业能按这个比例留出经费,个别企业甚至没有开展过职工培训。有的技能人才自费参加技能培训班或者职业资格考试,企业也常常以生产任务重为由不允许。也有的技能人才获得了更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却在收入分配中得不到合理体现,直接导致技能人才流失、断档等问题。

  出路——

  夯实顶层设计,让高技能人才“响当当”

  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我国颁布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并先后出台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可以说,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为基础、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将国家政策和专项计划落实到位,真正夯实国家的顶层设计。”张立新说。

  如何使技工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能力建设研究室主任袁良栋认为,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投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基础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布局。另一方面要引导职业院校对接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化“工学一体、校企双制”校企合作模式,支持学校、企业以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开展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推动专业设置和一体化课程改革。

  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黄景容呼吁,希望世赛夺金的喜讯能够改变长期压在技工院校头上的诸多不公平政策。要加强技工教育的顶层设计,明确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地位,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常态化的基本办学经费投入机制和公平的招生制度。

  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尤为重要。在广州市花都汽车城产业园,东风日产相关负责人表示,提高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投入的积极性,一方面需要政府帮助企业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比如,对拥有高级技师并达到一定人数的企业,可以给予税收优惠或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之一。

  为了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2011-2014年,我国已重点在企业支持建设了4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室的社会地位,比如给予大师工作室与院士工作站同等待遇,像资助企业重大研发机构一样,对大师工作室进行资助,使大师工作室真正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技术难题攻关主力、中小企业技术后盾,也让高技能人才真正在社会上“响当当”。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