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如何激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关注微信

如何激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时间:2015-10-28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孙忠法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升级“中国制造”成为抢占全球工业制高点的必然路径。作为重要的支撑力量,该如何让高技能人才获得应有的尊重,激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产业转型升级建功立业?

  表彰奖励、给予补贴、绝活冠名……近年来,我国在高技能人才激励方面不断发力。然而从现实情况看,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激活技能人才助力“中国制造”,还需按下一系列改革的“快进键”。

  点赞的多,追随的少——

  提升地位让“一技傍身”者获得“高颜值”

  去年年底,一篇“学霸”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新闻引爆了舆论。人们纷纷热议,不敢相信周浩的选择——因为在公众眼里,读技校、做技能工人远没有当白领有面子。

  这正是当下众多高技能人才面临的共同窘境。近年来我国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不少政策,

  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依旧偏低,社会认同度不高。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24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有84.2%的受访者认为有“一技之长”值得自豪,但仅有25.8%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技能型人才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

  “人们骨子里还是重学历超过重技能,这是长期以来政策、社会舆论、传统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

  反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基本上60%-70%的学生都是读职业院校。当教授的父母并不会觉得孩子去做厨师、木工、司机,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而在我国,尽管市场紧缺、国家鼓励,依旧未能改变人们不愿学技能、当蓝领的局面。

  新形势下,这一问题该如何破解?

  “现在,很多技术工人是依靠脑力、知识、技术在工作的。像过去一样笼统地看待技能工人已经不合时宜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劳模谢元立建议,舆论要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造势”。要加大宣传劳动光荣,崇尚一技之长,不简单唯学历、唯文凭。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也能够像中考、高考状元一样站在时代的“镁光灯”下,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有分工,地位无高下。

  “在各类评先评优活动和‘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推荐中要提高技能人才比例,着力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全国青联常委朱黎明建议。

  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还和一些政策障碍有关系。比如,一些大城市推出积分落户政策,高学历人员轻易获得高积分,而高级技工的门槛明显要高。

  对此,熊丙奇分析说,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培养技能人才,但就业时却把劳动岗位列出高低贵贱,让技能人才在现实中很难抬起头。“这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做起,按照各类教育平等、各类人才平等的原则,清理不平等的政策——对于技能人才,需要的不是倾斜,而是做到和其他人才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保障。”

  高薪是少数,总体收入低——

  提高待遇让技能人才“名利双收”

  “你们这些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一定要提高!”今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河南考察时,面对当地的高技能人才时如是强调。

  待遇,正是当下技能人才激励中的另一个痛点。虽然不时有各类技能大赛获奖者待遇优厚的新闻见诸报端,但走上塔尖的毕竟只是极少数。对整个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处于塔基的群体而言,待遇低是不争的事实。山东大学有关调查显示,2012年,山东技能人才平均收入为2379元,远远低于其他类型人才的收入。另一份统计显示,2014年,江苏省中职毕业生的平均底薪仅为1918元,为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

  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有着多重原因。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干部”与“工人”身份限制的影响,高技能人才在收入等待遇上整体低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此外,一些企业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技能的价值,内部分配不科学,给予技能人才待遇相对较低。

  而在美国,央视前主持人崔永元在采访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特家时意外发现,这位部长的别墅,左边住着一名修下水道的水管工,右边住的是一名超市营业员。“他们虽然都是蓝领,但收入并不低,与我这个部长收入不分上下。”

  口袋满当当,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方能吸引更多人投身技能。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用人的主体,该如何促进技能人才待遇提升?

  梳理各地的探索,记者发现,大致有两种路径:

  一方面,各地政府普遍建立了高技能人才补贴津贴制度,努力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能手朱佳龙即受惠于此。今年,他被评为杭州市20名首席技师之一。根据《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他被划分为D类人才(市级领军人才),享受60万元的购房补贴。有了这笔补贴,他实现了在杭州买房的梦想。

  另一方面,各地在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引导企业搞活收入分配,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河南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股权、期权激励。重庆市明确,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技能人才收入合理作为企业评优评强的条件。吉林省等地则规定,鼓励企业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津贴、休假、体检、培训、研修等方面,参照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落实。

  舞台渐增多,人气待飙升——

  放大竞赛效应激励人们争做“技能明星”

  领导接见慰问、接受媒体采访、为技工教育宣传当代言人……从巴西载誉归来后,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钟世雄,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仔细观察,钟世雄却发现一个现象:“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引领和代表着世界职业技能发展的先进水平。对于大赛,党委政府很重视,但自己身边的百姓大都不太关心。”

  技能大赛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激励广大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提高技能、岗位成才。五年来,我国共举办国家级一类、二类竞赛近200项,每年有1000多万人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然而,现实中,我国存在竞赛磁场效应得不到充分释放的问题。

  “当前,一些企业对竞赛活动不积极。”有关专家表示,在世界技能大赛上,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设备厂商和企业云集,国外知名企业积极冠名,却见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对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正确认识竞赛对人才成长的作用,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调动它们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的技能竞赛大都在室内进行,不对外开放,导致群众对竞赛热情不高。对此,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可以积极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做法。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都在公开的空间进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选手的比赛。赛事主办方还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观众可以动手体验部分比赛项目。在2013年德国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上,比赛第一天就吸引了9万多人前去观看。

  竞赛的权威性是增强参赛吸引力的基础。目前,我国一些竞赛在评分标准、规则上还不统一,往往针对单一工序进行竞赛。“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竞赛共有4个模块,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母材、焊接工艺、操作位置等,抽签抽到什么模块就做什么模块。国内的赛事要积极向国际标准看齐,规范管理,并注重及时把新工种纳入其中,努力提升竞赛质量。”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树春说。

  为激励技能人才成长,早在1995年,我国就建立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并明确了对各种竞赛优胜者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业资格、给予物质奖励等措施。“获世界技能大赛奖牌的韩国选手回国后,可以获得国家元首的接见,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奖励,甚至可以免除3年兵役。”江苏技能大赛状元朱雯说,对比国外,我国应进一步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推动技能宝贵的观念加快落地。

  料得明日花更红。随着激励机制的搞活,“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风尚浸润社会各个角落,我们相信,“中国制造”必将开启新的辉煌未来。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