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重视科学的本质:探索新知

关注微信

重视科学的本质:探索新知

时间:2016-05-1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晓真
   瑞士艺术与科学学院(SwissAcademiesofArtsandSciences)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了瑞士籍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戈特弗里德·沙茨(GottfriedSchatz)的一篇遗作,沙茨在文章中提出,在过去至少一个世纪里,全球科学家的数量呈指数式增长,这无疑给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带来了很多好的变化和影响,但也催生了不少问题需要人们正视和解决。

  科学与知识不能混为一谈

  沙茨在文中探讨了科学大规模发展带来的两大问题,其中之一是科学与知识之间界限的模糊。他表示,人们在很多时候会将二者混为一谈,但事实上,科学和知识有不同的特征,并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培育。他认为,科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制造知识,而在于不断探索新知、对抗无知。研究人员要将未知事物转变为知识,并且他们常常更加关注转变这一过程本身,而非所产生的产品(知识),甚至把知识视为科学研究的副产品。例如,对于生物化学研究人员而言,生物化学的教科书并不是生物化学,而更像是生物化学史,是对已知知识的总结。真正的生物化学应当是在实验室中的讨论,是对新发现事物的研讨。科研人员不应仅仅停靠在已知知识所围筑的避风港中,而应奋斗在未知与已知的交汇处,在最前沿探索新知。

  沙茨认为,在现实中,很多科学家所做的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教学,只有少部分科学家从事的工作是将未知事物转变为知识,更少的科学家是在追求科学的终极目标——创造和探索新的未知世界。像孟德尔(GregorJohannMendel)发现遗传定律,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提出潜意识,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发现量子力学,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为人们发现了新的未知大陆,人们后来的进一步探索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沙茨称,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现存的知识是过去的成果,无法让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时人们过高地估计了其价值。应重视通过观察和批判思维创造新知,尤其是在一些学校、科研机构中,教育机构太多地关注让学生记忆现有知识,扼杀了批判性科学思考;而科研机构则试图说服研究人员,使他们创造的知识必须服务公共利益。这类态度和做法都是没有意识到知识与科学并不等同的事实。

  科学的本质没有改变

  沙茨认为,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随着科学信息和科学家数量的指数式增长,科学已经从“小科学”转变为了“大科学”,科学界变成受到很多规则和政策差遣的劳动力;科学课程所教授的是科学事实、技术技巧、职业道德和研究职责,忽视了教给人们科学到底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改变人们对自身和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如今科学研究对速度的追求似乎超过了对质量的追求。例如,一些调查显示,至少2/3的生物医学研究结果无法复现。尤其是在癌症药物靶点(cancerdrugtargets)研究领域,发表成果的复现率很低,甚至涉嫌造假。很多制药公司不再只从表面看待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还要在以其为基础进行药物研发之前再次进行内部评定。

  沙茨表示,科研需要竞争,但如今竞争愈演愈烈,一些科研领域已犹如战场。如今这个“大科学”时代的很多问题源于太多的研究人员竞争有限的资源,但我们还要尽量多地培养科学家,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便是要注重所培养毕业生的质量。

  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工作的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UniversityofCanberra)名誉教授丹尼斯·古德勒姆(DenisGoodrum)向本报记者表示,沙茨提出的很多问题由来已久,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分配和利用有限的资源,让科学与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他认为,如今,科学与技术改善了医疗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全世界都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科学和新技术的价值,科学家数量也大幅增加。但科学的本质没有改变,科学仍在解答关于我们所生存世界最有趣、最有价值的问题。而对于未来科学人才的培养,他表示,很多教育机构的确过于强调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也有很多科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尝试改变这一状况,探索探究式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活学活用。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