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璇一家三口的合影。市文明办供图 |
郑璇2岁时,听力受损成为聋人。她是国内首位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也是我国首位公派出国工作的聋人教师。 昨天,远在美国的郑璇接受了重庆晨报记者的邮件采访。她说,聋人和听人在语言沟通上可能会有一些障碍,但应该求同存异,携手并肩前行。 首位公派聋人教师 得知自己的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时,郑璇身在美国。她是我国首位公派聋人教师,在美国一个孔子学院下属的聋校孔子课堂任教,教中国手语、汉语和中国文化。 郑璇得到消息时已是美国的深夜,是丈夫徐先金通过微信告诉她的。 郑璇在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学生们也非常关注此事,并在第一时间把相关的新闻报道、视频转给了她。 郑璇说,没能去表彰大会现场有点“小遗憾”,但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担任两国残障群体之间的文化大使。 近段时间,郑璇白天要忙碌聋校的工作,晚上回家还要指导重庆的研究生。“我是一个聋人,所以特别想为这个群体做些事情。” 夫妻俩都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郑璇1981年出生,2岁时听力受损成为聋人,但她从来不把残疾看成是一种缺陷,“它只是一种不便,一种特点。” 2009年,郑璇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国内首位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聋人。现在,她是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专职教师、聋教育学科带头人、手语与聋教育中心负责人。 目前,郑璇主要承担《大学语文》(聋生)、《人际沟通》(聋生)、《手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连续三年获得“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奖。此外,郑璇还是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残奥会火炬手、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郑璇说,这一路走来,离不开丈夫徐先金的支持。原本,夫妻二人均可从事拿高薪的工作,但他们却双双回到重庆一起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学心理学的徐先金说:“这是妻子的理想。” 为聋听世界搭建桥梁 郑璇说,不管聋人还是听人,语言沟通上可能会有一些障碍,但应该求同存异,携手并肩前行。聋人不是一个与听人隔绝的小圈子,虽然有语言的隔阂,但他们也希望与听人沟通,有了相互支持,聋人和听人都会活得更精彩。 2013年,儿子降生了。夫妻二人希望儿子也能为聋人群体贡献力量。 “多学一种语言就多一个世界。”郑璇说,她让儿子从小就接触手语,儿子现在会说汉语,还会说一点英语和一点手语。 本报记者 陈翔 |
为防止简历投递丢失请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邮件标题格式:应聘职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中国博士人才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