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国内人才培养如何创新

关注微信

国内人才培养如何创新

时间:2013-07-16来1源:中国人才杂志 作者:沈荣华
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人才的成效在社会。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也必须看到,现在国内人才的培养效果,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如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必须用“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花大力气进行探索和突破。

  “四个落后”短板制约我国人才培养

  从宏观上分析,我们认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相比,国内人才培养的主要“短板”是四个落后,即培养模式落后、培养体制落后、培养方式落后、师资水平落后。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现在大家讲的“教育改革滞后”,实际上是个改革教育的管理模式问题。我认为,我们的办学模式与国外的办学模式,最本质最关键的区别是,国外的大学是学术机构,而我们的大学是行政单位。现在,国内大学都有行政级别,副部级和厅级,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花钱办大学,是希望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源泉,而不是成为一个什么行政单位。好在国家已经下决心,提出要取消科研机构、学校、医院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我们期望,深圳的“南科大”,在参照国外大学办学模式进行管理,在打破“行政化、官本位”方面,为中国的高校体制改革走出一条新路。

  二是人才培养体制落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相比,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相对落后。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由于高考“指挥棒”没有根本改变,“应试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书包越背越重,回家作业越来越多,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创新能力越来越弱”,成了“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最近,哈佛论坛发出的“中国声音”,国际学校办学“枫叶模式”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突破了中国高考的束缚,实行“双语双学历”,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办学体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高等教育,没有很好的根据社会需要来办学,都想办综合性大学,没有个性特色,结果培养的人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知识能力结构欠佳,人文素质薄弱,特别在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方面,与先进国家比差距甚大。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所以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对我们民族意义重大。

  三是人才的培养方式落后。我们的教育方式,虽然作了一些改革实践,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还是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够,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不够。此外,培养方式落后,还表现在人才开放式培养十分缺乏,这对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第四是师资队伍的水平落后。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质量问题,教学的质量应该由老师来体现。然而现在老师的素质,难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难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所以一定要提高老师的水平,加快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要拿出最好的机制,最好的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人才,去从事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培养老师,把中小学、幼儿老师派到国外去学习等等。

  从“问题导向”入手改善国内人才培养

  促进国内人才培养建议,从问题导向入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必须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机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高校、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在打破“行政化、官本位”方面,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而是要迈出实质性步子。

  第二,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改变我们的教育仍然把学历教育放在优先位置的外延式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提高教育的培养质量,突出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加强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建设,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形成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协作、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重大任务的创新团队,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第三,加快教育制度改革进程。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我国的教育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我国教育的层次比较单一,尤其是高等教育,只注重理论性人才培养,未能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致使高技能人才长期紧缺。最近,习近平在全国总工会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这深刻揭示了国家工业化发展与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之间内在关系,阐述了建设高技术工人队伍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实践上,人才教育应该分层次,这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这方面,瑞士是一个典范,他们9年义务教育后,70%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在深度开发应用型人才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瑞士名列第2位(美国第1位,中国30位)。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为什么?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很重视专业技术教育,长期缺乏实用型人才。必须根据十八大关于“重视实用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高等教育偏重理论性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

  第四,要进行开放式培养。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来的。开放式培养是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的两院院士和一些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大都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而且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强同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要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特别要针对中国顶尖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流失的顶尖人才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家、工程师滞留率平均达87%),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第五,完善制度和创新政策。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形成“人才制度优势”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政策创新。这里列出一些实践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创造一种良好的体制,实行大学的分类管理,给不同人才平等竞争的机会;人才培养过程中,素质的培养应该很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师的实践能力都比较弱,应该推进教师与企业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兼职;发展交叉学科,重视交叉学科的人才储备;重视高端人才培养,好的学生可以送国外学习;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现在是两种管理模式,急需把通道“打通”,真正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等等。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