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来到武汉,为今年的招生做宣传。这位人称“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老人,谈及高校改革满脸忧思:“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他认为,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还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6月6日《武汉晚报》)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朱院士所言虽有所偏激,仍觉振聋发聩。这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何其相似乃尔——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后者曾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对于“钱学森之问”,钱老自己当时是公布了答案的。他在认真回顾和全面检讨了现行教育体制、高校运行机制之后提出,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对于“钱学森之问”这一事关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乃至整个民族未来的严肃命题,除了钱老的自问自答,除了朱清时院士这样人数寥寥的高等教育改革者敢于冒着风险说真话,在中国数千所高校——包括进入国民教育系列的3782所大中专普通高等院校、2913所成人高等院校,至今鲜有人应。对于各级教育部门官员而言,他们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除了热衷于大谈特谈教育发展的成绩,大树特树高校扩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蹿升的纸面政绩,几乎无人愿意直面“钱学森之问”。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培养了多少官员,根本不值得大肆炫耀;培养了多少富翁,亦非骄傲的资本。大学,在“学”之大、“大”之学,而非大官大商大明星的“基地”。只有把高校的全部注意力聚焦在培养人才上,把教育行政部门的全部注意力聚焦在遵循大学办学规律上,各类杰出人才方有可能“冒”出,“钱学森之问”和“朱清时之忧”才会冰释。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