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资源。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从“项目竞争”到“人才争夺”,竞争的核心已升级为“人才的竞争”。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的重要名片,这得益于上海这块滋养人才的沃土,得益于浦东改革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尤其是“聚焦张江”战略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及其赋予的创新思维和先行先试。在当前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核心园,我们紧紧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提升对人才的认识,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
一、张江人才的特征
张江园区被誉为“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依托上海国际化的地缘优势、与国际惯例相接近的产业环境和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张江集聚了一大批国际型的科技产业和研发机构;同时,张江也是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首选地,部分本土创新团队也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以“人才”为代表的高端人才群体。张江集聚了各层级的“人才”群体达百人,包括58名中央“人才”人才(其中创业类占全市63%、占全国7%)、34名上海市“人才”人才和8名浦东“百人计划”人才。他们在张江不断刷新记录、填补空白、跻身世界。如,亚申科技的两位中央“人才”人才创始人权华博士和首席技术官王友崎博士,把高通量技术应用于新能源开发,使亚申跻身“国际清洁能源百强企业”;中央“人才”人才1号店创始人于刚,用三年时间创造了营收增长192倍的骄人业绩,位居“2011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企业中国50强”之首。
深谙丛林法则的市场人才群体。张江园区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总数的81%。他们中既有具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也有具备战略眼光、坚守创新精神的本土企业家。大家遵从市场法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中生存、在竞争中壮大。如展讯、锐迪科、格科微、昂宝等IC设计公司,瞄准细分领域集中突破,在全球和国内核心零部件市场中名列前茅;微创医疗敢于叫板国际巨头,成功抢占国内市场。此类企业的群体性崛起,极大地壮大了园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二、以市场角度定义的“张江人才观”
随着一批批张江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成功崛起,张江人才也被注入了新的视角、新的内涵。去年底今年初,作为对现有人才评价体系的补充,我们举行了首届“张江人才”评选,通过市场化的评价体系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方式,旗帜鲜明地传递出张江的人才观、量才观和激励观,受到企业广泛关注、反响强烈。
张江的人才观:凡是企业认可的都是园区的“人才”。通常,人才评价以学历、职称论高低,资历、经历排先后……。而在张江,我们倡导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实践和贡献为出发点来衡量人才。按照这一人才观,“张江人才”最终评选出的5位“卓越人才”、15位“优秀人才”,大多为30~40多岁,有显赫学历、资历的不占多,其中有两位还正在申请上海户籍;但他们对所在企业和行业的突出贡献,赢得了园区企业家们的一致认可。所以说,“张江人才”评选,为有市场价值的人才提供了一次展示的机会。
张江的量才方法:让市场检验成为评价人才的标尺。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市场就是检验人才的唯一场所。市场虽不是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方式,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张江人才”评选引入了市场视角:以个人价值、岗位价值、创新价值及对社会效益贡献作为评判指标;由代表市场力量的企业去发现、选拔人才;由企业家用市场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人才;并充分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规则。“张江人才”评选,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其背后的推动力来自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和先行先试,也是作为对国家政府现有人才体系的一个补充。
张江的引才、留才之道:土壤、文化和归属感。与周边及国内众多开发区相比,张江园区在商务成本、政策环境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但我们一直致力于按照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创造一个成熟的、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给予企业和人才充分的尊重,对张江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已有的人才可以在张江潜心工作,潜在的人才可以得到鼓舞和激励,更能吸引全球人才汇聚张江。正如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博士所说,“选择张江,是因为她具有尊重创业者的环境”。
三、张江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实践
自去年上海全面启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张江核心园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张江创新十条”的贯彻落实,我们提出了“一个基础、三条路径”的人才建设工作思路。
一个基础: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为基础。张江园区经过20年的发展,在形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技术四大产业集群的同时,也积淀了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大军。在19万多的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已超过60%。他们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也成就了今日张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开放的人才观、市场化的人才标尺,广纳人才,让更多的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创业人才和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汇聚张江。
路径一:降低创新创业成本。首先,我们于去年底推出了“双1000工程”,即月租1000元/人的人才公寓、月租1000元/间的张江创业工坊,以降低人才的居住成本和创业成本;企业反响热烈。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到2013年,有60万平米的人才公寓可供租住,有700套创业工坊供园区的小微企业孵化。其次,我们不断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持续降低融资成本。一是在已经形成的“成本+利息”的国资创投退出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资创投改革,扩大投资规模。二是依托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平台,鼓励园区企业改制上板;同时,通过置换、改造,形成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米的科技金融服务的集聚区科技金融广场,以吸引各类资本,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三是进一步扩大浦东银政合作、张江小贷、五大金融创新产品对创新创业的短期融资支持;同时,积极对接市里10亿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在张江核心园的试点,争取6月底上线100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对接各试点银行。我们将努力构筑一个更低门槛、更低成本的环境,为所有有梦想的创业者、创新人才扎根张江创造条件。
路径二:激发创新动力。张江核心园在大力推进股权激励的基础上,还率先设立了“代持股专项资金”,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为股权激励落地扫除资金障碍。目前,“代持股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已正式批复,首期2亿资金也已到位;今年6月,华虹集成电路、中兴派能、微电子装备等首批开展股权激励的机构将率先尝试代持股试点;年内争取有10家试点,使“代持股专项资金”切实成为撬动创新的杠杆。
路径三:提升人才归属感。首先把“引才”上升为“引家”,通过解决人才户籍问题,优先照顾子女入园入学等,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帮助人才扎根落户。其实是落实“张江创新十条”中“园区企业参与园区管理”的内容,以园区发协委为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团组织的作用,促进园区企业参与管理、自主管理;通过征询园区企业对重大事项的意见,民主评议园区优秀企业、人才,举办各类专业性、文化类活动,增强园区企业公民和个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对园区有归属感。
未来,我们将以更开放的视野,持续性地营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近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自由、宽容、平等的创新氛围和“创新创业、汇聚集成”、“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进一步汇聚最前沿的科技产业和研发机构,汇聚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力量,汇聚最强劲的金融资本、交易力量,汇聚最创新、最有效的服务体系,最终成为国际一流创新科技园区。 (丁磊: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