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熊丙奇:应严惩“人才计划”造假者

关注微信

熊丙奇:应严惩“人才计划”造假者

时间:2012-07-30来1源:环球时报 作者:

  最近一两年,围绕各类“人才计划”丑闻不断,以至让网友感慨,“人才”没出多少人才,却出了不少“老千”。比如,最近被曝光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和厦门大学“闽江学者”傅瑾就分别伪造履历和博士文凭。

  有舆论批评“人才”等人才计划没有严密的审批程序。其实不然,作为政府部门设立的人才计划,在审批程序设计上没什么问题,问题可能出在审批程序形同虚设,严密的审批程序被审批的机构和人员全部架空了。

  从被曝光的“千人”造假丑闻看,要查出造假,是十分容易的,可学校当初却缺乏核查,让他们顺利通关。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分析“人才”等人才计划背后的利益关系了。从表面上看,入选“千人”计划,成为某某学者,是学者的个体行为,但由于这些计划由政府主导,实则成为人才政绩工程。对政府来说,如果通过计划能引进大批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有海外学历如名校博士学位,有海外学术头衔如教授),证明计划取得成果;对高校来说,本校有多少教授入选国家、地方人才计划,不但可以做大科研经费盘子,也表明人才队伍建设的业绩;学者本人则能拿到政府资助,获得显赫“头衔”。这样一来,政府部门、学校和学者个体,就成了“利益共同体”。

  由政府部门设立“人才计划”,是很容易导致弄虚造假和形式主义的,因为从本质上看,行政主导的“人才计划”,就是对人才进行行政管理和行政评价,这将导致学术管理和评价严重行政化、功利化,高校在招聘、引进人才时过于看重人才的身份、头衔,很容易引发人才履历和文凭造假。对此,我国政府已有清醒认识,曾在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但现在的问题是,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还在进一步发展,一些部门还热衷于搞人才计划。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人才计划”暴露出的各种丑闻,一定要严惩其中的腐败行为。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学术、行政处理之外,还有必要纳入司法程序,由司法机关对其间可能存在的欺诈、侵吞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另外还应调查参与审查的机构和专家,是否“合谋造假”,并按照调查结果进行严肃处理。而最根本的还是应切实转变管理人才的传统做法,在对人才的评价中,引入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这是让学术回归常识、规范,遏制学术腐败、造假的根本途径。(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