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创造更多“人才红利”

关注微信

创造更多“人才红利”

时间:2013-09-10来1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申长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累计增长了147%,年均增长14.7%。高等教育受教育人数的快速增长,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红利”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我们国家发展正处在依靠“人口红利”推动,向依靠“人才红利”推动转变的重要节点上。英国经济学人社(EIU)发布的《全球人才指数报告:展望2015年》指出,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15至24岁的年轻劳动力将减少30%。而中国在2011年的人才指数仅排名全球第33位,这一指数有望在2015年提升至全球第31位。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吸引、培养、留住人才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育人功能,更新理念,抓住关键,多措并举,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人才红利”。

  1、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包括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各方面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高校依然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红利”的释放。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的高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层次上,还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在人才培养观念上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在课程体系上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过于单一,专业口径过于狭窄,教学内容过于单调的问题;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着滞后经济发展和专业设置趋同的问题;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还存在着刚性过强,柔性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还存在着不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填鸭式”、“满堂灌”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现代适应的人才培养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根本要求,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促进各类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2、构建更加良性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在客观上也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是多元化的。社会部门有分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样要有分工。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门从事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精英型人才,也需要具备一定创新精神、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大批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任何一种层次和类型的高校都不可能包打天下,承担所有类型、所有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

  一方面,要进行纵向优化,进一步形成“金字塔”结构的分层分类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顶层是以“985工程”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中间层是部分“211工程”高校,以及一些省部共建高校和部属行业性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大批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在生产一线创造、应用、实践新知识、新理论的人才;第三层是一大批地方普通高校,包括一般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高校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在不同层面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更加良性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国情更加适应,与教育规律也更加符合。

  另一方面要横向调整,包括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调整。首先,是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也不断优化升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调整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社会需要的人,我们培养不出来,培养出来的人却出现结构性过剩。这就需要高校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步伐,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调整,也是我们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作为经济发展回旋余地最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面临着人才缺乏的困扰。造成这种现象,其一是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相对薄弱,难以培养数量足够的高层次人才。其二是中西部地区受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因此,要加快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一方面让中西部地区的孩子就地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加快高层次人才的本土化培养进程,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多措并举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要依靠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有良好的支撑条件,没有良好的支撑条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便无从谈起。

  一是要打造高水平学科。学科作为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做强传统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实力学科,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学科支撑。

  二是要提高科研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科研的支撑。一方面要着力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优秀科研团队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科研和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向学生开放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并安排教师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工作;同时,还要安排学生及早进入高水平实验室和项目组担当科研助手,让他们通过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快速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实践表明,只有懂得创新且善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师,才能教出勇于创新、能够创新的高素质学生,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中国大学未来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吸引优秀的师资,而不是优秀的学生”,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本科生。”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思维活跃,且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要鼓励他们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探索,协同攻关,激发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四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场所,校园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要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实需要出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潜心探索、自由表达。要在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全方位地倡导创新意识,激励学生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作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构建更加良性发展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多措并举,强化支撑,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造就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更多的“人才红利”。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