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计划?

关注微信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计划?

时间:2013-09-22来1源:网络博客 作者:贾伟
  1.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就您所了解到的,中国是否真的面临如此严峻的人才流失问题?

  不掌握准确的数字,但听上去差不多吧。中国在海外的大部分高端人才愿意继续留在美欧等科技发达国家工作,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2.实际上,人才流失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世界其他国家都在不同时期出现流失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人才流失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中国是否过于夸大了这种人才流动的影响?

  这种问题见仁见智。北美、西欧和澳洲等国家之间一直有人才互相流动的现象,在“互相流动”中,流向美国的人才更多,尽管近几年有所下降-从美国“流出”的略有增长。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才“相互流动”基本上是“一边倒”,发达国家依靠优良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相对公平、合理的科技生态环境,在人才竞争中全面胜出。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一直处于人才流失状况。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条件以及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海归潮的兴起并在近年持续升温。不过,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很多人回来了,高端人才大多没有“海归”?

  透过这些表象我们还需要问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譬如,为什么中国这些原本是普通人才或不算人才的人到了美、欧国家能逐步成长为所在国的科技和工程高端人才?为什么我们国家自己培养不出这样的高端人才来?


  3.我们知道,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归巢,中国做出了巨大努力,制定各种人才计划。这些计划是否对改善中国人才流失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您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这些计划对改善中国人才流失应该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譬如近年中组部人才,中国直接成批引进相当于美欧等发达国家大学正教授水平的高端人才,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才对于全球的海外华人学者影响很大,据我所知,这个举措在北美的高校资深华人学者中引起很大震动,尽管这些人最终辞职归国的并不多。

  坦率地讲,从实际效果上看,这些人才计划基本上大同小异,对于改善中国的科研文化、科学素养、整体实力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应该看到,实施这些“计划”靠的是行政手段,是由各级政府和机构的行政部门来启动和执行的,因此这些“计划”本身脱不了“短期性”和“政治性”的特色。从操作层面上看,这些计划通常出台得较快,缺乏战略性规划和纵深的包括了科研文化和可持续性的思考,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没有长期的跟踪、评估、和修正。再加上形势不断变化,新计划层出不穷,计划和计划之间标准不一,执行单位不一,规则理解不一,总体上没有梳理得很好,一些人才计划过几年就不了了之,被后出台的计划所替代。


  4.不论是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还是中组部的“人才”,实施的时间都不短,但87%的数据依然触目惊心。为什么人才流失的局面依然不乐观?

  人才流失的问题要从体制层面去思考。美欧发达国家这么多年的科技发展没有靠什么人才计划来支撑。我们与其热衷于搞各种“计划”,倒不如关注人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个人觉得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应该是最有效的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举措,是最好的“人才计划”!

  5.人才出国难归国似乎成了中国长期以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人才难归巢?

  见问题4的回答

  6.目前,中国对人才流失的讨论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您认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流失?是理性的看待,还是全力投入?

  这个问题须理性看待,找出问题的症结来,再制订出长远的根治性方案。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一个“不成熟”的计划去取代另一个“短期行为”的计划!

  7.把人才引回来并不是终点,如何促进海外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共生融合?您是如何适应国内情况,进行两者融合的?

  海外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融洽共事的一个基础是人才政策的公平性。现在每一个(由政府具体部门操作的)人才计划都没有公平地兼顾海外和本土两种人才,甚至对于海外引进人才也没有兼顾新人和老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人才计划条框明显,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上没有体现“机会均等”的公平性!所以换一个角度看,每实施一个计划就在现有人才队伍中切出一条伤痕。只有保证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海归和本土人才、新人与旧人之间才能真正融洽共事,和谐发展。

  遗憾的是,近年来国内科技教育领域的海归和本土两类人才之间的文化认同没有提高反而每况愈下。相信读者们在科学网的很多争论中不难感受到这种日益加剧的文化抵触。

  从海外往国内引进人才不是终点,不是目标,充其量仅是一种手段!任何人才方面的举措,其终极目标必须让所有的人才–海归或本土、高学历或低学历,都能发挥各自潜力积极向上,从而达到人尽其才!

  我个人在海外和国内两个地方均长期工作过,都担任过管理职务,我的感受是在本单位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微环境”至关重要,但非常不容易。一个融洽、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离不开“公平”、“自由”、“宽松”这几大元素,而这些元素首先是由我们高校领导层的管理政策和科研文化理念体现出来的。

  最近跟几个海归有过深谈,他们给我“倒”在国内工作的“苦水”,其中有人在国内高校当院级领导,他说他让同事们努力争取好成绩,结果同事反唇相讥–你的待遇是我们的5-10倍,你的启动经费是我们的20倍,为什么你不带头做贡献反而对我们严格要求?

  这里我想说的一个观点是,如果一个人才计划的实施不能改良一个系统的文化,无法调动起多数人才的积极性,很显然这就不是一个成功的、有可持续意义的计划。


  8.您认为在人才流动背后,存在哪些难以解决的困境?

  困境当然有很多,但你得看得见、看得清!

  就像刚踏上中国国土的外国人看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惊讶地发现过去他们印象中贫穷的中国现在已经比国外最发达的地区更发达了;中国人当中的一部分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也觉得中国一夜之间已经是财富的代表,是世界的中心了。当然我们很多人不会那么看,因为我们深知中国内陆和边远地区还是贫瘠落后的,加上连年的无序发展,大部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没有搞上去,生态却垮了。我想,中国的教育和科技领域的问题完全是一样的。看表面,看局部几个重金投入的学校和机构,你恍惚之间会觉得我们已经是世界一流了(顺便说下,我们中的一些海归认为中国某些高校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冷静地看整体,看全局的生态,看底层的文化,你就会觉得形势其实是相当严峻的,有人甚至会有绝望的感觉。

  人才流动不是一种简单的表象,而是我们整个科技教育界的生态和文化发展的一种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问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如此大力度的国家和地区人才计划下,只有少部分高端人才被吸引回来,而大部分人才在发达国家滞留不归了。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