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别让“雾霾”挡住人才回家的路

关注微信

别让“雾霾”挡住人才回家的路

时间:2013-10-14来1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透露,由于今年北京雾霾严重,该所原想引进的一位优秀留学人员因为空气问题最后选择了留在美国。(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美国的智慧装在亚洲人的头脑”,这句乍听起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流行语,一直以来却都是对我们的无情嘲讽。它令我们难堪,更戳到了我们的伤疤——我国大量人才流失海外特别是美国。据媒体报道,2000年至2012年,全国超过八成的高考状元最终被清华、北大录取,他们中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而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

  来自媒体的另一报道却表明,如今愿意回国的人才越来越多了。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介绍,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39.96万人,回国人员总数高达27.29万人,而近30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109.12万人,占出国留学人数的77.3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科研的日益重视,我国的科研投入有了较大的增长,无论是经费支持,还是仪器设备,都渐渐能与国外较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看齐,有的甚至已经不比发达国家差。除了科研硬件的明显改善,国家也高度重视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引进,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外资企业,也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

  前面两则新闻报道看起来截然相反,但事实上并不矛盾。越来越多的海外中国留学生,被国家的强大和物质的丰裕所吸引最终选择回国效力,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回国者中,真正优秀的、顶尖的高层次人才又有多少,比例几何?尽管自2008年起,我国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人才”),引进了2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高层次顶尖人才仍然十分匮乏。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世界第一,比美国还多,但高精尖领军人才却严重不足。因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成为改善我国高端人才短缺状况的必然选择。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紧迫性,为此先后创新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不仅给待遇、位子,还解决后顾之忧。无论是硬软件,还是人文环境,都尽力满足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期望引进成功。我国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在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上,可谓不遗余力,煞费苦心,争先恐后。

  在越来越强大、富裕的中国,很多条件都可以满足,即便没有也可以创造。但不料想,还是有些障碍会挡住高层次人才“回家”的路,比如大气污染——由于北京雾霾严重,原想引进的一位优秀留学人员因为空气问题最后选择留在美国。听起来真是个极大的嘲讽,但这样的理由又似乎十分合情合理。相信没人会骂这位留学生不爱国,因为这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谁愿意放弃美国的高福利、好天气,而到国内被雾霾折磨呢?

  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自从北京创下严重的空气污染持续3个月的纪录之后,一名为在华外籍居民提供服务的医生说,有不少病人告诉他,因为受不了北京的空气污染而准备离开。严重雾霾导致大量人准备逃离北京,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环境问题所导致的人才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的潜在风险。

  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官员、富人之所以争先恐后往外国跑,原因之一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因为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几乎占全球这类死亡总数的40%。在这样糟糕的大气污染之下,有钱人拼命往国外跑,谁还往国内跑啊?

  要让流失海外的高层次人才“回家”,就既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人文环境,也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前者属于“软环境”,后者属于“硬环境”,两者都要重视,不可偏废其一,否则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以前,我们缺的是钱,因为没钱所以召唤不了人才,现在,我们有钱了,但自然环境却污染了,人才还是不愿回来。没有“蓝天”同样难以让人才“回家”,这警示我们:引进人才既要搞好软环境,又要搞好硬环境,只有软硬兼顾,科学发展,才能筑得好巢引凤来。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