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海外引才不推重金推环境

关注微信

海外引才不推重金推环境

时间:2013-04-17来1源:《中国人才》杂志 作者:

  高薪酬或科研经费力度难以形成对顶尖级人才的吸引力,拼财力也不应成为我国人才吸引政策的重要内容,用活用好人才更应侧重于为其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

  近来来,不少省市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广揽海外创新创业型人才归国服务。从各地“含金量”十足的举措可以看出,各省市引才引智的诚意十足。但重金是否就一定能引来“金凤凰”?高薪引来人才后,如何用活用好人才?随着我国引才工作的深入,用活用好人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资金固不可少,但人才环境建设更重要

  吴薇是国家第二批“人才”的入选者,谈及政府对海归人才的资金扶持,他感触良多:“我们团队2008 年获得了江苏省无锡市‘530 计划’的支持。100 万元启动资金、100 平方米免租金办公室和100 平方米免租金住房,这对我们企业初期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吴薇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他的创业之路将变得艰难。

  资金支持和政策呵护固然能够为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初期铺平道路,但海归回国后都有一个文化环境的融合过程。中国人事科学院课题组曾对“海归人才创业、就业和创新”做过调查问卷,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最重要的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的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的障碍。

  “很多海归是怀着与祖国一起发展的梦想回国创业的,但创业过程所面对的是困难重重。”赵晓征2004 年创建了北京赛阳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这些年发展得挺好的,受到了园区很多照顾。”但赵晓征也遇到了很多“软环境”的问题,“思想观念和办事效率方面的问题比较多。一些投资方签署了合同却不履行,有些部门效率有点低。”这些问题都曾让赵晓征特别头疼。

  “当前各地吸引海外人才的举措多停留在‘待遇’层面上,这些巨额资金支持对海外人才确实有一定吸引力,但这些‘待遇’仅仅是给了海外人才一个回来的理由,并不一定能给他们在国内长期工作生活下去的信心和保障。”山东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岩对当前引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引才过于偏重物质举措并不是长久之计。

  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回来后并不是引才部门功成身退之时,在引入人才后如何帮助海归人才发展已日益成为招才引智工作走在前列地区的重要工作内容。

给钱不如给发展空间,北京中关村聚合力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在海外人才眼中,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的要素配置更优化,创新创业的环境更成熟,其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就越高,对其吸引力更大。北京的中关村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优越环境,较早成为国内创新、创业最活跃地区之一。

  自中关村提出“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管理模式后,各类所有制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在这片改革的热土上发展壮大,成为培育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企业家的学校。到目前为止,中关村已出现了许多类型的孵化器,如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其中,中关村通过留创园孵化推荐产生了150 多名“人才”专家和“海聚工程”高端人才。

  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将其创业成功归功于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1999 年,邓中翰带领着一个由留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回国落户中关村。几年后,他成功地研制出了“星光”系列芯片,成为“中国芯”的代表。

  在邓中翰眼中,中关村不仅是一个高学历、高智力人才聚集的地方,同时还具备最宽松、最有利的创业服务。

  中关村既有以车库咖啡等一批以创业融资为主题的咖啡馆外,还有像创新工场这样为创业者提供商业、技术、市场、人力等以创业服务为主体的平台,以及创投圈这样以投融资为主要目的的社交网络,和常青藤创业园那样为创业企业全方位介入服务的民办非盈利孵化器,以及服务于华人商业精英和创业者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亚杰商会等。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