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筑巢引凤 一流高校期盼哪类“海归”人才

关注微信

筑巢引凤 一流高校期盼哪类“海归”人才

时间:2013-10-28来1源:科技日报 作者:
  “学校希望引进一心一意的人才。”

  “引进人才能否得到一个相对公正的判断至关重要。”

  “如何在中高端人才中形成一个群体,是校方经常思考的问题。”

  ……

  随着越来越多“海归”人才落户高校,引进什么样的“海归”人才?如何引进“海归”人才?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既能做到科学管理、又能激发人才的潜能,已经成为摆在很多高校面前的“人力考题”。

  近日,求是科技基金会发布了“海外人才引进访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家致力于发现、支持优秀科技人才回国工作的民间公益机构,于2012年10月陆续对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七所知名高校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以期了解各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所思、所想、所为,从而摸清新时期在优秀科技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领域的机制改善与制度建设,为有志于回国的海外青年科学家提供帮助和指引。

  高校青睐什么样的“海归”人才

  浙江大学褚健副校长、人事部朱小芸副处长在访谈中提到,被引进人才不能全职回国工作是目前浙大面临的困境之一。国家对人才引进投入了很大资源,并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在现阶段国家面临贫富不均的困境下的投入,如果不能做出长期全面的打算,则很有可能浪费动辄上千万的实验室设备。如果能对那些一时还难以完全回国的人才明确规定采用半职方式,也就是所谓两头兼顾的“哑铃模式”,校方也可以对此类人才的实验室或实验项目的领导人配置相应地有所安排。

  访谈中,浙江大学不止一次地提到,学校希望引进一心一意的人才。发表学术论文不是学校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而是希望那些有长期学科建设计划、长期研究计划的人才加入浙大,通过长期努力,做好科研及教学工作。毕竟培养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清华大学人事处处长王希勤、副处长杨志刚等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引进人才能否得到一个相对公正的判断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纯粹以国外标准判断人才不乏风险,然而,国内以院系老师的判断为标准亦因为涉及团队认可等其他复杂因素,无法以超脱的视角看人才,导致一些院系引进人才水土不服。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最好的人才也许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清华大学人事处表示,由于不同学科特点各异,人才的外在指标与其学术潜力可能并不挂钩。一个外在指标很好的人才,可能已经过了学术高峰期;而一个外在指标一般的人才,可能由于学科本身晚熟的特点,正处于事业发展期,将来可能出较大成果。对人才任何一种判断,都可能出现两类错误,即:把一个合适的人拒之门外以及把一个不合适的人错误引进。这项课题需要中国大学一起探索,亟需研究如何才能将这两类错误几率降到最小。

  高校如何招聘“海归”人才

  报告指出,中国高校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招聘模式。目前,我国大陆还缺乏有效的高校教师市场,高校和应聘人员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双向信息不对称。作为极度风险厌恶型的雇佣单位,很多高校会优先考虑雇佣自己的毕业生。这种现象虽然具有人脉资源广泛、磨合正本低等优势,但也造成了另外一种方式的“近亲繁殖”,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学科研的展开。

  为了吸引优秀的“海归”人才,许多高校正在或将要进行人事制度(包括聘任制)改革,新政策的不断出台也不同程度地吸引了“海归”人才。

  访谈中,清华大学人事处表示,该校现在主要以教授推荐的方式,以院系和学校两级评审制度确定人才是否需要引进,未来将逐渐加大海外评审意见比重。

  为了招聘优秀的“海归”人才,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人才引进服务委员会”,由校长、各学院院长、相关执行服务部门的人组成,同时各学院也有人才引进办公室。校长和人事部全程参与“青年千人”的申请、评估、答辩的过程。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窦贤康介绍,该校极为重视引进人才,以提升学校竞争力。“所以我们更加努力,科大人事部门可能也是中国高校人事部门中最努力的。” 除了参加高校海外招聘会,中国科技大学还运用海外校友会作宣传及吸引人才。去海外校园招人才,校友们会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和宣传工作。

  报告还特别提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绿色(人才引进)评审通道。校方将候选人资料送到海外专家信息库评审,候选人才的资料随时发现、随时评审、随时引进。按照正常的晋升体系,中国高校通常一年只有一次职务职称评审,而从海外刚刚回国的人需要快速评估和反馈机制。上海交大打破常规,仅2009年一年间,就组织召开校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会议16次/20场,遴选海外高层次人才近80人。

  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介绍,该校目前已引进70多名“千人”,包括4位短期“千人”与4位外专“千人”,其余62名都是专职。校方人事处在和海外人才招聘面谈时,会把国内的现状说清楚,协商好条件,正式签约后,校方会尽量帮助解决一些后续问题。“千人”的各方待遇都有明文规定,上海相关部门有绿色通道,施行过程十分顺畅。而“青年千人”申报的过程是:学校和人才先签意向,然后以学校名义申报给教育部,候选人只能选择一个学校申报。据校方人事处反应,目前“青年千人”竞争很激烈,申请成功的大约只占20%。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