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中国海外人才形成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关注微信

中国海外人才形成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时间:2013-12-31来1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91boshi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政策、历经三十余年的留学潮,正在给中国带来空前规模的人才“回国潮”;而新一代“海归”则让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真正融入到全球化和现代文明体系之中,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需要未来解读的命题。

  大回流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不振,科技投入持续减少,进一步推动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人才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迁移的趋势,形成“人才回流”。随着中国吸引人才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海外人才正在形成空前规模的归国潮。在赢得人才之后,中国在全面迈向大国之路上正在积累最具价值的生产力要素。

  今年11月初,鲁白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举办了一场讲座,面对台下数百名华人学者和留学生,他一开场就把演讲的题目打在大屏幕上:To stay or to return(留下还是回去)。这个问题不仅是当天与会者最关心的,也是多年来在美国的华人学者和留学生们讨论最多的。

  六年前,鲁白在一位华人科学家的家里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的聚会。当时的参加者还包括施一公、饶毅等在美国生命科学领域已是卓有成就的华人科学家。话题的焦点不知不觉就集中在了一个问题上:To stay or to return。

  如今,鲁白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这一次,他是以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的身份到访哈佛的。当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现在已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那次家庭聚会的另一个参与者饶毅今年刚刚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位子上届满,他和施一公一起因为时常对国内科研文化与体制问题发表独立的看法,而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海归科学家。

  鲁白的前半生就像是一个“美国梦”:从他“上山下乡”所在的上海郊区农场考上大学,再赴美读书,取得博士学位,最终留在美国工作,直至在世界顶级科研机构里领导一个团队。如今,他回到国内重新开始,他的选择无意中又契合了最近一年来才为人们所熟悉的另一个名词——“中国梦”。

  从人才流失到人才回流

  鲁白的经历在中国的一代人里很有代表性。他们出国又回国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重视。2007年,美国民间智库考夫曼基金会发布了一份报告,首次提出了“人才回流(reverse brain drain)”的概念。这份报告指出:美国正在遭遇历史上第一次人才流失,那些来自印度、中国的技术移民正开始“回流”到他们的母国。

  自“考夫曼报告”提出“人才回流”现象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人才从欧美发达国家回到新兴国家的趋势日益明显。2005~2010年,巴西旅居国外的人数从400万减少到200万,最近两年,在该国合法居留的外国人数则增长了50%。巴西甚至称,他们正在变成一个“新移民国家”。

原标题:中国海外人才形成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