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宁桂玲代表:国际化人才培养挑战高等教育

关注微信

宁桂玲代表:国际化人才培养挑战高等教育

时间:2014-03-12来1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琳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记者采访了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代表。

  记者:怎样认识和理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

  宁桂玲代表:首先要定位国际化人才。学生在大学除要提高道德修养外,应该学到的两个本领是“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而要“创新”就应知道“什么不是新”;要“应变”就应掌握“学与用的灵活性”。一名大学毕业生如能在同行中显示出很强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并快速适应国内外的新环境,可称为“国际化人才”。

  记者:应采取何种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

  宁桂玲代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经历了“走出去”“请进来”“联合办学”和“联合培养”等不同阶段,这是国家层面实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哪种方式更好?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选择“走出去”(派学生出国学习)一定是最佳方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在国内办学、合办专业;学生出国攻读学位、2+2等联合培养方式以及学生海外实习等。因校而异,各有所长。

  记者: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重点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宁桂玲代表:首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这非常重要。还有一方面更为重要,就是高校管理队伍的国际化,重点体现在管理理念、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

  结合大连理工大学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所谓的管理理念,就是学校不同层面管理者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院系或专业层面的培养方案设计尤为重要,应基于具体专业领域制定更切实、更有效的学生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学生国际实训实习/合作交流、教师引进标准等。所以,培养方案的实施,更应以院系或专业为主体,围绕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接受本专业领域名师的训练和指导,以拓宽视野、锻炼技能,应对国际市场可能出现的新环境、新变化。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