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人才活力

关注微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人才活力

时间:2014-03-13来1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管筱璞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促使人才体制机制为原始创新增添助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委主任钟志华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中央层面加强相关顶层设计,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三是各相关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作为科技工作者,钟志华欣慰地看到,国家对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多项人才政策,在经费、平台等方面都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他也指出,从长远出发,新形势下仍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避免人才工作无的放矢。

  顶层设计应回答哪些问题?钟志华说:“根据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到底要在科技创新的哪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要在哪些产业形成民族核心竞争力?根据这一整体目标,确定不同层次人才的所需规模及结构,通过引进与培育相结合,丰富并完善这一人才体系。”

  访谈中,钟志华反复强调,不同类别的人才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人才的分类评价标准亟待细化完善。

  他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方面追问中国科学界什么时候出诺贝尔奖,一方面又执着于科技成果怎样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怎么样产生经济效益。二者其实并不矛盾。”

  为什么这么说?他进一步解释说:“诺贝尔奖所针对的,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众所周知,原始创新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投入,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重大的和长远的。对于这类人才,需要相应的政策评价体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对于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则需要另一套评价体系,应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时效性和实际经济社会效益。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边肯定都做不好。所以,人才的分类评价至关重要。”

  另外,钟志华委员认为,不同部门在重大人才工程上,也应有所分工。比如,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总,出台大的宏观政策,着力联系一些重点人才。在此框架下,人社、教育、科技等各个部门,应协调分工,做好分内相关的人才工作。“要把我们有限的资源,用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这样才能提高效益,促使人才队伍更快成长。”他表示。

  针对今年两会上热议的科技体制改革问题,钟志华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数地区或部门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不够,资源整合机制不健全,导致科研投入的协调性、战略性仍待加强,尤其对民用科技投入的强度和管理需要加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建议,相关部门可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拿出有限资金投入的一部分开展试点,真正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和部门界限,更切合实际地配置资金、时间、人才等资源,并积极探索市场决定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机制。要改革固有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不尽合理的部分,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力资源应给予理直气壮的科技经费支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通过股权和分红等措施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依据合同要求,项目负责人要对成果转化类项目的成败承担相应的责任,真正做到责权利统一。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