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学术研究中,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正不断凸显。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但目前,拥有多学科背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交叉学科的建设。
交叉学科蕴含哪些学术宝藏,学术发展需要怎样的交叉学科人才,以及如何突破人才队伍的建设瓶颈?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交叉学科成学术“富矿区”
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言,“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正是这些科学的边缘区域,给有修养的研究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机会。”
毕业于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的董广辉博士,供职于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他将自己的专业运用到环境考古学研究中,并顺利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青铜时代人类定居的时空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研究进展。董广辉说:“相较于第四纪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环境考古学能更加深入理解人类适应环境的主观能动性;而相较于传统考古学,环境考古学在解释文化时空演变和人类行为模式变化机制方面更具优势。”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马文正致力于建立语言学与医学接轨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临床诊疗及医学研究服务。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晓禾看来,当代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大量出现表明,我们解释世界的概念体系需要完善,仅靠传统单一学科概念体系无法充分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甚至无法解释其中的某个具体现象。
“20世纪中期以来,交叉学科大量涌现,逐步弥合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板块间的鸿沟。”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王续琨进入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学领域已有多年。他认为,“交叉学科领域是开掘不尽的学术"富矿区"。环境科学、城市科学、军事科学、管理科学、科学哲学等交叉科学学科门类,为研究者提供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学科壁垒制约交叉人才队伍建设
交叉学科发展的前提是人才队伍建设。
王续琨将文理交叉学科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象化为“工”字型:“其中一横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另一横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交叉学科人才的理解力特别重要,他们在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理解合作者所阐述的科学问题、科学概念、解题思路。此外,还要具有强烈的跨学科意识,在思考某个科学问题时,自觉"跳出自身学科看学科",要时常想到"拿来"学科或关联学科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研究者进行友好合作。”
交叉学科人才还要创造性地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结合起来。马文以临床神经语言学为例介绍说,这一领域要求研究者通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医学领域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对统计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有所涉猎。唯有如此,才能捕捉到交叉学科的前沿问题。
近年来,我国交叉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壮大的趋势,但目前能够胜任交叉学科研究任务的人并不算多。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叶明分析认为,制约我国交叉学科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学科建设难度大、要求高等。
董广辉告诉记者,受传统单一学科培养制度的限制,目前环境考古学的人才培养只能依托不同的学院,但该学科人才的成长则必须置身于高水平环境考古研究中。目前学科间的结合很难,因为考古学研究主要由文物部门负责,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参与较少,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学者主导的研究很少有考古学家参与。
为交叉学科搭建科研平台
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项目壁垒。在王续琨看来,交叉学科人才队伍首先来自于交叉科学教育。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的交叉科学教育比较薄弱,需要设立面向所有本科生、研究生的交叉科学教育。这方面,除了为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开设自然科学类课程,为自然科学类专业开设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类课程外,还要开设交叉科学概论或交叉科学学一类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交叉科学意识,主动构建具有交叉性特点的知识结构,为开辟交叉性的学术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董广辉建议,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还可从整合教育和科技资源入手,并尽可能在成果产出和课题申请方面为交叉学科增加新的出口。对学者个人来说,从传统型学科人才向跨学科、交叉学科人才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系统学习相关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工作规范,尤其应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差异,遵守相关领域的研究规范。加强与不同学科学者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平台,以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发展,2000年9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评估研究中心成立,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式的研究体系,开展发展战略、国情和公共政策、金融和管理科学、创新政策方面的研究。王续琨认为,中心的成立为数学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管理专家的相互交流、沟通搭建了不可多得的平台。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