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人才特区”是怎样炼成的

关注微信

“人才特区”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14-04-09来1源:温州日报瓯网 作者:温州日报记者 姜巽林

人才网

  驱车经过瓯海大道文昌路段,旁边一栋大楼上“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几个字格外引人注目。这一带,是温州打造人才强市的“洼地”——温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温州高新区,还有一块金字招牌叫“人才特区”。

  这里是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突破口。2012年启动实施,力图从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先试先行,探索出一条聚才、用才、留才的新路。

  一年多来,“人才特区”发挥了特别效应,成为温州聚才的磁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在这里汇聚。

  在“人才特区”的带动下,各县(市、区)创先争优,有力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去年,温州市“人才”人数总量和年增量在全省各地市继续“保三”,并首次获“全省党政领导人才工作责任制考核先进市”称号。

  探索——

  从物资投资到人才投资

  其实,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大战”早已打响。

  伴随着人才政策的战略性布局,无锡、东莞、苏州等一批地市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宁波、绍兴、嘉兴、台州等同省城市也异军突起。

  人才是经济转型的第一资源。今天的人才稀缺,就是明天的发展落后。

  而温州的竞争力在哪里,软肋又是什么?

  曾有数据表明,步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温州重货币资本、轻人力资本的后遗症开始凸显。科研机构少,知名高校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高端人才,也缺一大批中层技术、管理人员,是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软肋。

  “从物资到投资,再到人资,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依赖的要素。当今世界,谁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竞争中把握先机。”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加强人才支撑,为温州赶超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是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人才特区”应运而生。

  “所谓‘人才特区’就是定位于特殊区域,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为支撑,实行特事特办、特人特待,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构建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选择温州高新区作为试点“人才特区”的特殊区域,主要是考虑这里高新技术企业、科研资源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较有优势,在此先行先试,具有重要的示范辐射效应。

  为打造“人才特区”,温州市先后出台《关于在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人才特区的意见》,和人才创业创新项目支持、海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资助、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5个子政策。这组“1+5”政策突破创新,集中给出优惠,其中很多是温州市首次使用而且力度最大的。如对国家“人才”人才给予最高专项奖励150万元;对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8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等。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拥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约5000人;引进“国千”人才7名,“省千”人才11人,占全市企业入选人数的一半,被列为全省首批16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之一。

  聚才——

  从“一个人才”到一批项目

  “胡如意”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这位曾在英国最大的水利公司——联合公共事业集团(United Utilities)担任科研项目经理的温州小伙,两年前被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的氛围吸引而回国创业。去年,他入选国家“人才”的消息更是引得媒体纷纷报道。

  如今,胡如意创办的浙江竟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市政污泥BOT项目和温瑞塘河综合治理项目,并牵头负责温瑞塘河底泥处理处置研发课题。这位海外引进人才如愿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家乡的黑臭河道整治中,并形成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像胡如意这样“从一个人才到一批项目”的创业创新生力军并非个例。这里推行的“人才+项目+产业+平台”四位一体模式,正在通过引人才带项目、引项目带人才、以人才建平台、以平台引人才的方式,构筑起创新人才的“蓄水池”。

  引项目带人才,是另一种集聚高端人才的有效模式。近几年来,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围绕打造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引进了一批激光与光电产业项目。项目的引进,带来了一批人才。目前,已引进博纳激光创新团队项目、超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等16个项目,博士11人、硕士2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人,其中入选“国千”3人、“省千”1人。

  以平台引人才,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先后引进中科院生物材料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8大平台,形成了以温州高新科技城核心区建设为龙头,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为核心的高新区创新创业平台。

  用才——

  从人才资源到人才资本

  积累了人才的“量”,不代表就拥有了人才的生产力。

  “院校、研究所等学术科研机构人才密集,但往往科研成果放在抽屉、奖状挂在墙上。科研成果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进入市场,人才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实施“研发+产学研+基地”的大孵化战略,通过产学研合作、完善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措施,构建起高层次、多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和舞台。

  “省千”人才梁广,在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创办了温州广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新药的前期研发。说到在这里创办公司的初衷,梁博士说:“这里既能满足我的研发需求,又能依托留学生创业园和温医科大的科研平台,以及人才集聚效应和研究氛围,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据悉,广成生物科技所研究的肾病诊断试剂、抗关节炎的药物等产品,在应用成功后,将不仅为两项病例带来福音,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公司的同时,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建立了一批孵化器和产学研基地。温州科技城、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激光和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纷纷建立;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温州分中心、武汉国家激光工程加工中心温州分中心等研发平台一一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转换服务中心和科技投融资服务中心等72个国家和省市级研发机构“破土而出”;1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大院名校也与“人才特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一系列措施,在吸引人才资源聚向“特区”之时,也促使人才资源变为人才资本。

  留才——

  从“扶上马”到“再送一程”

  人才“长腿”,有好的政策环境和成长环境,才能吸引他们用脚投票。

  完善人才服务政策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对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市级层面先后出台了人才住房、人才子女入学、人才户籍等专项政策,为人才安心创业创新提供了条件。如,在高新区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可领取每月450元至900元的租房补贴,在高新区工作的“国千”、“省千”人才可申购人才专项房或领取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

  与此同时,紧紧完善环境配套,启动建设了位于龙湾区城市中心区的人才公寓和位于高新区科技园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高新区人才公寓。龙湾区还主动与卫生、教育等部门沟通,为各类人才提供就医、子女就学等服务。

  “一站式”行政审批程序,有效减低企业时间成本;信息对接会,为企业开拓业务牵线搭桥……“国千”人才、温州泛波激光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余勤跃说:“扶上马再送一程,是入驻‘人才特区’后最温暖的感受。”

  和余勤跃一样,众多海内外人才正在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追逐并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人才特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温州市人才强市战略从突破走向深入。

  今年,温州高新区“人才特区”将启动实施十大工程,计划引进海外工程师3人以上,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家以上,实施国外智力引进项目8项。在温州高新区取得经验后,“人才特区”建设还将向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推开。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