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如何培养顶尖高层次人才

关注微信

如何培养顶尖高层次人才

时间:2014-05-06来1源:《中国人才》 作者:杨卫

  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个条件。

  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一直受国人和媒体关注。这涉及我国顶层科学人才的建设思路问题。我曾于2007年7月和2008年1月分别与三位诺贝尔奖评委进行了交流。综合他们的说法,获得诺贝尔奖要满足三个条件:(1)要有对应奖种的提名专家推荐;(2)所做的工作必须是开启科学某一分支之门的原始创新;(3)要有对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的持续影响。

  第一个条件涉及被提名科学家工作的国际影响。因为提名专家均为前任诺贝尔奖得主和该奖种学科在世界上顶尖的几所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著名教授(鲜有我国的提名人),需要使他们深信所提名的工作就是该学科(如物理)尚未得奖的最好工作。建议国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经费,帮助我国顶尖科学家与国际学术界领袖开展高层次深度学术交流。

  第二个条件涉及科学成果的原创性,任何对前人成果的改进在这里都不被认可。建议国家创造条件,让最富创造性的少数年轻科学家能比较宽松地从事具有原始创新可能的研究课题,并保证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全力追求。

  第三个条件涉及成果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并必然涉及所在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诺贝尔奖得主的地理分布来看,是从欧洲到美国,并在近十年有部分向东方转移的趋势。中国在今后20年中,将实现从科技跟踪、参与发展到部分引领发展的转变,将逐步满足第三个条件。

  需宏观控制年轻院士转做管理工作的比例。

  最近几年,一批年轻院士相继走上了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岗位,这对促进涌现出更多的科教人才起了传帮带作用,对在我国管理层中引进学者型的管理思维,有一定的推动。但问题是目前两院院士每两年才增选60-80名,其中符合管理层年龄要求的年轻院士大概只有20名左右,但每年需要任命的教育部直属大学、中科院院部和研究所、国家大型科研卫生机构的主要行政和学术领导却可能超过50名。因此,若从中央这一层次不加以宏观控制的话,很可能所有年轻的院士都在短期内转为管理工作,并将最终引起我国顶层科学人才(诺贝尔奖的冲击者很可能出自这批人)的转向。

  给高端科技人才更大的就业选择权。

  我国高端科技人才有时会遇到两难选择:在原单位工作无法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源;而“跳槽”到另一个单位,原单位不给转关系、转档案。因此,造成一部分高端科技人才关系在一个单位,同时在两个或更多的单位开展工作,并分别领取对应的报酬。这一做法有损科技人才的社会形象。要根本解决人才流动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这一矛盾并不容易。

  我建议,对少量的高端科技人才采取国家档案制,即对少数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的专家(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可将其档案放在某中央单位,他们可在全国范围内双向选择开展科研工作的单位,但不得同时在一个以上的单位任职。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