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创新圆梦中国 人才引领未来

关注微信

创新圆梦中国 人才引领未来

时间:2014-06-09来1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彭科峰
  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

  对于以民族复兴为使命的中国而言,一大批科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时下之所需。而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热切盼望,作为国内最顶尖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当仁不让地承担着引进人才、发展人才、培育人才的重要职责:这里有着自然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人才,有着自由争鸣的学术环境,更有着人才活跃与迸发的沃土。

  星光璀璨,一部华章惊天下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史,是一部群贤毕至、群英荟萃的历史,更是一部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的历史。

  建国之初,来自海外的游子们,心怀报国之志,学成归国。李四光、钱学森、钱伟强、竺可桢、吴有训、钱三强、华罗庚……彼时,中国科学院敞开胸怀,接纳了四海英才,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科院科技队伍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蒋筑英、陈景润、张广厚等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楷模。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中国科学院依托各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中,诞生出40多名两院院士。21世纪前十年,中科院以不到全国10%的博士生,却创造了17%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在近年来“上天”“入海”的征程中,到处可见中科院人的身影。201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7人“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其中有3人来自中科院。这3位潜航员不仅参与了不同深度的下潜作业,更是“蛟龙”号声学和控制系统的研制者之一。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近年来也作出了不少让国际科学界瞩目的成绩,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科学自信。

  2013年,中科院院士薛其坤率领的中科院物理所等实验团队,从实验室首次观测到量子霍尔反常效应。国外学术界认为,这一发现或将对信息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它结束了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年的探寻,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2014年4月2日,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获得爱明诺夫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瑞典国王亲自给施一公颁奖,以表彰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如果中国的拔尖科技人才大部分不在科学院,科学院还是国家队吗?”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曾这样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强院,引进与培育并举

  人才强院,始终是历任中科院领导的第一共识。尤其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中科院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屡开风气之先。

  “百人计划”,是中科院力主推行的中国最早的高端引才计划。1994年,“百人计划”从国内外吸纳了第一批人才,共14人。20年来,无数的顶尖人才通过这一计划回国,成就了个人的辉煌,也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进步。2008年,国家启动“人才”,中科院也积极参与,进一步扩宽引才渠道。

  是人才,中科院就舍得引进;是人才,中科院也愿意培养。

  2002年,曾任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的颜永红,和麾下的6名科研人员先后“跳槽”到中科院声学所,组建了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科研团队——中科信利语音实验室。当时,时任声科院所长田静给在美国任教的颜永红发电子邮件作自我介绍,邀请他来研究所工作。颜永红备受感动。当他抵京时,素未谋面的田静举着接站牌到机场迎接。

  2012年4月,全球顶尖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国。为了方便他的科研,中科院特意成立了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心揭牌当天,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等数位院领导到场为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将实行‘人才特区政策’,在用人、财务、管理及考核方面实行灵活政策,为科学家创造一流的创新环境。”白春礼这样强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科学院已通过“人才” “百人计划”等各类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0多名,约占全国的15%,大大提升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影响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中科院有着宽厚的育人环境,有着求真求实的学术范围,更有无数诲人不倦的科学大家。近年来,丁奎岭、韩布兴、谢毅……一批批栋梁之才在中科院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谱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十一五”期间,在中科院工作的两院院士有338人,约280人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担纲主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0406人次的杰出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或获得国家级奖励,900多人次在各类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

  “十一五”期间,中科院共招收研究生7.6万人,累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5万人,获得优博论文91篇,有8个一级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第一。

  代表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在中科院工作的科学家超过历年总人数的一多半。中科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人员远超其他科研机构、高校。

  圆梦中国,而今迈步从头越

  进入“十二五”,中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下起了更大的一盘棋,也让更多的将帅级人才、领军人才不断涌现。

  在“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中,中科院提出,到2020年要培养引进2000余名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3000余名科技带头人,并拥有一大批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2012年,中科院联合教育部启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面向“211工程”高校,中科院从学科及地域条件相对应的研究所中,每年选派1000人次高水平专家学者或组织授课团队,定期到相关高等学校讲授课程和作专题报告。

  中科院还选择具有区域代表性的“211工程”高校与相关研究所,校所对应结成合作团队,探索本科阶段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这种顶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好评。

  2012年7月,教育部同意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首批本科生入读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成立,是中科院探索人才培养的一条创新思路,也是科教协同思路的延续。

  “这里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在这里,你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老院长期待的目光、严济慈老院长慈祥的微笑;你们可以听到大亚湾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的故事,还有量子通讯跨越百里距离的传奇,更有‘神舟’征天、‘蛟龙’探海背后的秘密。”在2013年国科大开学典礼上,白春礼语重心长。

  截至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拥有340余位两院院士、300位“人才”入选者、6100名博士生导师、3900余名硕士生导师,3个国家实验室、3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8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科大强大的科研实力,将为中国的顶尖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2012年,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决定四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探索高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高端应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依托中科院的科教优势,发挥“高原效应”;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示范效应”;突出产学研结合,形成“集聚效应”;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在与国际前沿科技接轨,与区域发展战略接轨的基础上,汇聚和造就一流人才、培育和转化一流成果、催生和布局一流产业——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光荣使命,也是中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部力作。

  展望未来,中科院的引才、育才、造才计划不会止步,也不可能止步。目前,中科院正在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大“百人计划”支持强度和范围,吸引和支持重点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国内成长起来的科技领军人才,正在进一步加大激励和支持力度,以造就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具有影响力的战略专家。

  此外,中科院正在通过实施“西部之光”等一系列青年人才计划,进一步加大对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活动的资助和支持,为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中科院还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配合科技创新集群和三类中心建设,每年支持20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合作团队。

  “今天,世界已进入科教融合日趋紧密的大科学时代。我们相信,基于科教结合、院所融合、‘三位一体’的优势,中科院必将成为为国家培养骨干科技人才的‘大学校’。”白春礼这样表示。

  “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白春礼给出了这样的期待。

  在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道路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正在上下求索。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