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规划执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关注微信

规划执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时间:2014-07-22来1源:环球财经 作者:涂水平
  涉及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亿人口 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从单纯利益一体化递进到安全、利益和文化等全面一体化的交流与合作战略。从中国的利益出发,首先是确保能源、粮食、水资源和陆上通道的安全,刚才各位老师谈到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文化宗教、大国干预等方面的冲突。我在中东地区工作过,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大部分伊斯兰信徒是很平和的。但是在一些相对封闭的伊斯兰教国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动怒——-封闭带来压抑,压抑久了就容易爆发,造成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非不可能,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温和穆斯林就能够看到伊斯兰与现代化并举的希望。

  难题一:如何与具有大国意识的邻国修睦?

  从陆地上看,我们与中亚伊斯兰教国家的交流宜从经贸合作开始,到利益交融,再到文化的融通,其间的要素是共同携手,和平发展,谋求除“政治一体化”之外的其他全面一体化进程。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全球“一超”政治秩序中犯下的一个重要错误就是试图搞政治一体化,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弹,导致美国的全球化战略在很多地区受挫,我们的战略一定要避免犯美国的错误。

  从海上方面看,我国东南部有两条非常重要的通道,一是从缅甸出入太平洋,二是从巴基斯坦出入印度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重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国力的强盛,加上美国因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也日益增多。这其中,如何与那些具有大国意识的国家修睦,如日本、印度,越南、韩国包括朝鲜等,考验较大。

  难题二:人才匮乏

  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在具体实施上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部分。前者是主要在能源、资源方面,要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原材料;后者则是我们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地。这也是我国从原材料市场向工业化国家最后再向高科技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如何实施上,最终落脚点还是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前者除了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外,如今我们亟待加强的还有外交实力与军事实力。后者最重要的,一是文化,二是人才。

  结合我亲身工作经历感受,中国在“走出去”中,最缺的就是人才。就拿身边举例,像我们在南美的团队,现在一共十来个人,领导大手一划,好,你们每人负责一个乃至几个国家——在实质实施阶段,任何一个国别市场乃至项目上,单枪匹马是很难满足人才要求的,但是短期内很难招募到合适的人才,其他中资公司也存在这个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在“走出去”上取得很多成果,也屡屡受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匮乏。没有人才,就拿不出能够达成双方合作的优秀技术、商务方案,没有好的方案,别人凭什么欢迎你来呢?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阿根廷子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收购案例。其时阿根廷标准银行全员3000多人,净资产超4亿美元,工行溢价收购约6亿美元。据了解,2012年交割之后,工商银行阿根廷子行每年利润超过1亿美元。美国财长杰克·卢访华的时候,盛赞我们的工商银行厉害,在美国人折戟沉沙的地方把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中国企业出去谈合作,首先要找到双方共同的兴奋点,谋求共识;第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正确的人。如果我们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能够提出契合双方利益共同点的合作方案,并有合适的人以恰当的方式去执行和落实每个方案,那么战略的成功就是必然,不会因为个别国家、个别领导人的反对而导致局势逆转。

  思考一: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标准

  由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现在中国“走出去”的先头部队和主力军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我个人观察,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是对投资问责导致的投资制约。央企领导人基本是最多连任两届,任期不超过十年,而对外投资不同于短平快的工程承包和贸易,不仅数额巨大,而且实现投资收益很可能需要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这也意味着决策者基本上不能在任上享受投资收益,而且即便是任期内的投资成功,那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奖励机制缺失;但是,如果某个决策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就属于投资失败,是要被问责的,可能连乌纱帽都要丢掉。

  失败往往来得比成功快得多,这就造成了央企负责人在“走出去”决策中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很显然,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选择这么干,更何况熬了大半辈子到达那个位置的央企高层呢?最后的结果通常就只有是“风声大雨点小”,大家都知道投资是必由之路但很难有所作为。

  作为一名一线工作人员,我衷心希望国资委在对央企的考核中,能够增加一些更长远、更有效的考虑机制,促进央企在“走出去”中谋全局布长线,而不是为了国资委的考核把资源和力量都投在一锤子买卖的贸易和工程上,忽视了企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思考二:教育机制

  人才方面的匮乏风险,我觉得根源还在我们的教育上。僵化的教育机制,是产生不出创新型人才的。有一次国内一个代表团到南美洽谈业务,会后对方说,下次你不要带这么多人来了,一大群人讲话,大部分不在点子上,谁负责这个事,自己来就行———-哪怕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战略,完美的方案,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实施战略、执行方案,结果依然很可能是事与愿违。

  思考三:学会合作

  对外合作, “学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合作过程中,要不卑不亢,既要以我为主,实现我们的诉求和战略目标,又不能过分强调以我为主,一定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考虑对方国家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对发展中国家中,不能趾高气扬地认为我们更先进,俯瞰式地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方案。我们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用我们的资金无偿地为其他国家提供帮助而当地人觉得我们做得不好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事先了解对方的诉求,沟通上也存在一些障碍,这都可能导致合作的失败。

  小平同志当年提出24字箴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我觉得这24个字在当前美国主导国际秩序,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方尚不足以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形势下仍然不失纲领性指导意义,也给我这样实践“走出去”战略的一线人员以莫大的启发。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