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似乎一下子惊醒了睡梦中的中国人。教育部曾作出回应表示“这是教育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办法来解决。”但我认为,这个看似教育的问题求解的关键却并不在教育部。
鲁迅先生说:“在未有天才之前,先得有适合天才成长的土壤。”那么,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土壤”是不是适宜长出杰出人才的“种子”呢?
先看看我们身边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几十个教授、博士后争抢一个处级职位;歌曲《两只蝴蝶》的原唱庞龙家喻户晓,可词曲作者牛朝阳却鲜有人知;小沈阳因春晚小品《不差钱》而大红大紫,可编剧徐正超还是默默无闻;呕心沥血写出百万字优秀作品《平凡的世界》的著名作家路遥死后还留下1万多元的债单,而某歌星涉毒曝光后出场费还高达22万元;你绞尽脑汁写了一篇佳作,转载时可能连你的名字都删了……
再打开各大网站,明星逸事、贪官丑闻和各种噱头占据着大幅的版面。木子美、凤姐这类贩卖低级庸俗的“快餐”式人物成了网络红人。青少年追星已走火入魔,媒体却还在推波助澜火上加油。难怪韩国影星张娜拉会说:“我一没钱就到中国去演出”。试想,在这样浮躁的“土壤”中,有几人会潜心去搞科研文学艺术创作?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屈指可数,难道只是“纯属巧合”?
讲求名利在中国往往被看作是很羞耻的事情。其实,渴求名利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正当适度的名利思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谁该享有名利却是关系社会导向的大是大非问题。现在潜心搞科研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没有享有应有的金钱地位,倒是一些明星大做虚假广告撑破了腰包。在金钱、荣誉被张冠李戴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如果仅靠教育部门单线作战,只怕杰出人才永远难有诞生之日!
这些年,我国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但这种不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而是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环境和道德为代价的繁荣注定是难以持续的。如果我们不居安思危,不正本清源,不树立正确的名利导向,继续放任当前本末倒置的状况延续下去,高端科技人才出不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何日才能实现?
我想,假如哪一天一首歌曲的作者像原唱者一样受尊崇,一部影视剧的编剧像演员一样受关注,青少年和媒体像追歌星、影星和官员一样去追院士和科学家,那么“钱学森之问”不用求解也自然会得到解答。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