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独木难成林 人才需“朋友圈”

关注微信

独木难成林 人才需“朋友圈”

时间:2014-02-24来1源:南方日报 作者:唐继宜

  你对中山的人才生态环境感受如何?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完善?2月15日,中山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的专题活动之“尚峰论剑”首期开讲,30余名会员论道“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与会会员认为,中山近年来在人才生态环境上的改善有目共睹,但在人才政策的落地、人才集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尚待完善。记者现场获悉,会员们的心声经梳理后,将呈递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寻求解决。

  抱团改善人才生态环境

  首期“尚峰论剑”现场,围绕“人才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话题,会员们争相发表“高见”。“整个社会都在提"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人才建设。”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黎军第一个抢过话筒说。

  中山市卫计局局长雷继敏则着眼于中山的发展大势,认为中山未来的发展后劲正来自人才的比拼。他表示,中山要形成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应做到三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观念;为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创造条件;打造人才集聚的氛围。

  在一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会员看来,中山近年来的人才生态环境进步明显。咀香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延杰认为,中山在人才建设上具有政策优势,且在工作、科研环境等方面改善不少。

  不过,也有会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中山在人才政策制定上确实成效明显,但部分政策在实际操作时仍未圆满落地。例如,人才的入户、住房、子女入学、计划生育等问题。

  首期“尚峰论剑”主持人—中山交通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邵念荣表示,应将政府制定的人才政策“大环境”与各单位的“小环境”相结合,才能解决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方力量。人才联谊会将对会员的观点、建议加以整理,形成报告后递交给相关政府部门,结合实际谋求解决。

  联谊会应吸引会员“常回家看看”

  今年1月8日,中山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正式成立,中山人才生态建设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基地。

  据了解,联谊会由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组成,首批会员达513人。联谊会主要为中山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下设秘书处、一站式服务中心等机构,是高层次人才展示才华、服务企业、回报社会的重要平台。

  “尚峰论剑”现场,会员们对这一平台给予称赞,并提出中肯建议。张延杰认为,联谊会应更多考虑如何吸引会员“常回家看看”,而会员则应将联谊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为之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雷继敏则建议,联谊会可考虑邀请真正的大师级人物前来开讲,为会员们启迪思维、拓展视野。

  众论

  市卫计局局长雷继敏:人才脱离“圈子”会流于平庸

  人才生态环境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观念和氛围,才能增强留住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还要为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创造条件。独木难成林,人才也需要有一个“群”。一个人才若脱离自己的圈子太久,就会因失去对话而流于平庸。要形成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还需营造人才集聚的氛围。通过人才集聚,实行碰撞、交流,产生思想的火花。

  市卫计局副局长伍中庆:建议为领军人才开“绿色通道”

  在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的医疗卫生、高校等领域,中山缺的其实是领军人才。建议中山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相关政策加以提炼和修订,为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开通“绿色通道”,从而深化人才内涵,提升人才竞争力。

  市博爱医院院长王莹:人才引进的现实问题仍需解决

  中山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对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问题作了全面规划。不过,在具体操作时,部分政策还没有圆满落地,对人才引进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入户等现实问题,还需让相关政策更好地落地。

  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黎军:中山人才生态建设应跟上潮流

  人才生态环境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例如硬环境、软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等。但不论怎样分类,都需要政府、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投入和推动。中山有自己的城市定位、产业结构,其人才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地方特性。就国内外形势而言,人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中山应当迎头赶上,才能与潮流相适应。

  市交通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邵念荣:人才应抱团发力破解共性问题

  企业要集聚发展,人才也要抱团发力。一个人可能人微言轻,但多个人共同思考,将共性问题提出来,就能掷地有声,引起重视。因此,人才之间应当加强沟通交流,用群体的力量推动问题解决。

  市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中林: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人才集聚

  中山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还不多,企业的可选择性较小。建议中山引进更多行业级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人才的集聚。

  市委党校教师党西民:深圳人才经验值得借鉴

  深圳在人才环境建设上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深圳市政府帮助企业成立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向科研机构划拨项目启动资金,通过资源或资金倾斜吸引人才。60%的博士后出站后,会选择留在深圳。

  咀香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延杰:政策是中山人才环境优势

  中山人才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政策优势是中山人才环境的最大优势。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山陆续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为人才生态环境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另一个进步是人才工作、科研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往,中山只有医疗卫生等领域可以容纳高层次人才,如今,咀香园、美味鲜等食品类企业,以及五金、制锁等传统行业,也可以吸纳高层次人才。

  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副总裁朱荣华:中山地域较小利于人才交流

  我在上海生活时,感觉一线城市虽然高层次人才众多,但由于城市较大、人才流动性较高,人才之间的交流有诸多不便。而中山地域范围不大,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小,实现交流更有优势。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