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名校“拔尖计划”五年之问:成了吗?

关注微信

名校“拔尖计划”五年之问:成了吗?

时间:2015-03-20来1源:东方早报 作者:91boshi
 经费人均10万

  复旦试点本科生大多走上学术之路

  反对者称人才不能被培养

  “拔尖计划”

  全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项目,由中组部、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10年启动的,在北大、清华、复旦等19所高校首批试点拔尖人才培养。为培养列入这项计划内的学生,教育部给予资助平均每人10万元。

  复旦试点5年成果

  19日,复旦大学宣布,从2010年启动至今,复旦已培养逾200名列入计划的学生。复旦首批拔尖计划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巴黎高师、香港大学、中科院、北京大学以及本校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求学深造,走上学术之路。这一比例远高于拔尖计划实施以前相关学科毕业生中学生求学深造的比例。

  “少年班”经验

  1978年3月,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首批被录取的21名学生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11岁。1985年,教育部决定,在北大、清华、北师大、吉林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12所重点高校开办少年班。但截至目前,除中科大和西安交大外,其他大学的少年班先后停办。

  达佩玫用了一年的时间实现科研之路上的自我蜕变。

  作为复旦大学2009级化学系学生,她被列入“拔尖计划”,自己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申请加入一名教授的课题组。从打下手,到独立担纲课题并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课题组给予的指导和自由空间成为她成功的秘诀之一,“导师从不会因为本科生身份而不给予实验的机会”。

  在复旦像她一样列入“拔尖计划”并最终成为“学霸”的学生很多。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曾经提出:“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创新人才?”

  为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拔尖计划”应运而生。这项全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项目由中组部、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10年启动的,在北大、清华、复旦等19所高校首批试点拔尖人才培养。昨日,复旦大学宣布,从2010年启动至今,复旦已培养逾200名列入计划的学生。

  为培养列入计划内的学生,教育部给予资助平均每人10万元。

  但是,学霸真的能养成吗?试点5年来,这种拔尖培养的方式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吗?

  对此,复旦宣布,其首批拔尖计划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求学深造,比例远高于没进入“拔尖计划”的同专业本科生。复旦还将扩大纳入“拔尖计划”的专业。

  然而,反对场也有。有人列举曾经的“少年班”计划的效果,强调类似方式不可取;部分学者也提出异议。“列入计划,本身就带着功利性。学校的任务,是去发现人才,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去设计好路径。”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说。

  “拔尖计划”到底效果如何,还需要更多时间去验证。

  开放的培养遴选方式

  “拔尖计划”这一培养机制的效果在显现,其中本科生可以在顶级杂志上发文章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2013年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曾有一批学霸在科研之路上的出色业绩让与会者惊叹不已。他们就是复旦大学首届拔尖计划学生。“土壤肥沃,加上好的学习氛围,拔尖创新人才自然会源源不断脱颖而出。”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应质峰说。

  国内19所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不尽相同,总体可总结为两种模式,“圈养”或者“散养”,复旦选择了“散养”。

  复旦大学“拔尖计划”确立“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导师指导科研训练、学校创造各种条件”的学生培养原则和“自由申请、择优录取、定期考核、动态进出”的遴选原则。

  各院系在初次遴选过程中,重点考查学生的兴趣与专业基础,尽可能接纳有潜力的学生,以形成较大基数。各院系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前一阶段在学习和研究中的表现,允许学生主动退出。而对原来在计划之外的学生,也开放申请加入的机会,通过专家考核后加入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深造比例提高了

  一流的师资和良好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生命学院的丁琦亮出于对人类进化遗传学的兴趣,申请李辉教授作为导师。两年半的时间,丁琦亮发表3篇高质量论文。科研成绩使他傲立于2013年毕业典礼上的“学霸榜”。

  2012年暑假,丁琦亮通过拔尖项目资助前往全美顶尖的贝勒医学院交流。回国后,他转变了研究手段,并从大四下学期开始进入校内偏向生物信息学手段开展研究的金力院士课题组。

  同样是第一批进入物理系拔尖班的林汉轩,大四上学期由复旦选派至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交流一学期。本科毕业后,林汉轩选择继续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去美国之前我有一个和很多人差不多的想法,好像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但其实从教学的程度来讲,他们学生的质量不会比我们高到哪里去,他们和我们都是一个水平的人。”林汉轩说,考虑到国外的科研条件和中国的科研条件差别并不大,所以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深造。

  据统计,复旦首批拔尖计划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巴黎高师、香港大学、中科院、北京大学以及本校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求学深造,走上学术之路。这一比例远高于拔尖计划实施以前相关学科毕业生中学生求学深造的比例。

  19日,复旦大学宣布,从2010年启动至今,复旦已培养逾200名列入“拔尖计划”的学生。最初试点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4个学科,2014年复旦大学将计算机科学也纳入进去。

  此外,从2013年开始,复旦大学在中文、历史学、哲学等人文基础学科开展校级“拔尖学生”的培养试点。

  据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徐雷介绍,随着“拔尖计划”的深入,复旦最终要通过该计划,建立起从学校到院系直至实验室完整的、系统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优秀学生培养机制。

  同时,徐雷告诉早报记者,复旦大学将逐步实行更灵活的学分制、更多元的培养方案,并推广到全校的本科生。

  专家为学霸培养泼冷水

  教育部给予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资助标准是平均每人10万元,但是学霸真的能培养出来么?

  一些大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曾经轰轰烈烈的“少年班”计划并没有取得惊人的成果,有关“高考状元”的30年调查也反映杰出人才并不多,拔尖人才培养会不会又是另一个形式主义?

  部分专家也泼起了冷水,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认为,人才是不能被培养的。

  胡申生说:“大学里培养人才从来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安排给你的道路不一定都是适合的,我们还是要尊重人才的发展规律,遵从教育的规律。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列入计划,本身就带着功利性了。学校的任务,是去发现人才,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去设计好路径。”

  “我们国家很多人才计划,不少都有点形而上学的。应该让人才自己冒出来,看到他可塑的地方,潜在的优势在哪里。发现人才并不是说等他成功了才发现,而是在潜在的时候就能够发现,这才叫‘培养计划’。”胡申生说。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