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坚持产学研协同培养法治人才

关注微信

坚持产学研协同培养法治人才

时间:2015-04-01来1源:海南日报 作者:91boshi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法治建设起着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作用。当前,对法律类高职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没有采取分类的标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尤为艰难,也尤为必要。近年来,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提出产学研协同的法治人才育人模式,根据行业需求搭建平台服务行业,通过人才汇聚机制吸引行业精英参与组建项目团队,通过优选项目改革教学,教学成果反哺社会,最终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这种改革创新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改革思路相吻合,不但丰富和发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内涵,为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而且提供了法律类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行业的成功案例,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探索出一条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路。

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改革举措

一是紧抓行业需求,结合学院专业建设优势搭建育人平台。法律类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依托行业办专业,通过专业服务行业。在此共识下,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每年都会深入行业开展专业调研,了解行业需求,邀请行业专家骨干指导并参与论证专业建设。2010年,我们针对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创办了“海南产学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借助平台承接了海南省法院系统档案数字化项目,达到产学研协同育人。

二是建立并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法院档案数字化项目将产学研平台、教学系部、行业等校内外资源结合在一起,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参与动机,通过监督约束保护参与各方的利益,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创建并实施了“一岗双聘”、“双向兼职”等体制机制,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参与项目实施和教学资源转化,共同完成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实体协同效果;在项目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直接对接,学生和教师在实践(产)、学习(学)、研究(研)中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达到过程协同的效果。

三是选准项目促教学资源转化推动教学改革。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选准“法院档案数字化项目”,与法律文秘、书记官、信息安全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对接,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相关专业负责人将项目转化为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体现,专业教师将实际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产学研协同 育人的创新点

一是在人才培养理论上有新突破,提出“产学研协同”的法治人才育人新思路。既实现了实体协同,又实现了过程协同。二是构建并实施了协同育人新机制,提供了政法高职院校服务行业的成功案例。三是创建并推行了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产学研协同育人改革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大幅提升,学生在国家、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屡摘桂冠,学生就业率稳定攀升,学院连续6年荣获“海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毕业学生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

二是教学建设成效显著。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得到极大改善,教学内涵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4年来,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4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科研水平同步提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社科规划项目和教育厅课题数十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

三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取得双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5年来,已经承担了海南省19家法院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已完成诉讼档案数字化3200万页;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孵化基地和实习见习基地,已接受150名毕业生就业,同时已接纳655名学生见习、实习,校内40余名教师参与项目研发和管理,转化成教学项目8项,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经过5年的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产学研协同是法律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在学习贯彻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之际,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将站在新的高度,继往开来,改革创新,争做政法高职教育发展的模范、改革的先锋、管理的标杆,为平安海南、法治海南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海南政法职业学院院长)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