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所长访谈:打好科教融合这张王牌

关注微信

所长访谈:打好科教融合这张王牌

时间:2015-05-26来1源:《国科大》 作者:李澈若 郭霞丽

3月16日下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间宽敞明亮却又素净低调的会议室中,几十位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汇聚一堂,其中不乏做出过突出科研成果的知名学者。然而,他们这次并非是来探讨科学问题或研究进展,而是要见证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按照“科教融合”理念建设的,全新的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中科院动物所所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乐院士在会上介绍了生命科学学院的组织形式和发展目标。他说,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多样性”,希望各相关研究所积极参与学院建设,依托教研室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科教融合是一张王牌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徐涛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学科,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而科教融合,就是国科大借以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一张王牌。

“所谓‘融合’,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校本部与研究所之间,教师与科研人员之间,不再那么界限分明。”徐涛说,“通过科教融合,我们不分彼此,共同为推进科研、培养人才尽心竭力。”

在国科大过去的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由校本部的教师承担。一方面,这些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授课任务,往往无暇从事科研;另一方面,研究所中很大一部分师资力量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对国科大而言,是双向的资源浪费。”徐涛不无遗憾地说。

而在经过重新整合的生命科学学院,一批有着“院士”“杰出青年”等闪亮头衔的优秀科研人员走上讲台,把国际前沿的发现和成果带进课堂,引导学生洞悉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同时,校本部的教师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出来,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对学生而言,除了能聆听“科学家老师”的课程,与大师级人物近距离交流外,还能更早地接触到中科院的高端实验室,更早地了解科学研究的流程与规范。而这些,都将为他们成长为未来的科研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如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所说:“从师资力量到科研资源,再到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实践的机会,国科大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科教融合是国科大最核心的理念,最突出的特色!”

教学相长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面对科教融合的新机制,社会上一个常见的质疑便是:科研人员真的愿意从自己本就繁忙的研究工作中抽出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教学吗?

记者通过采访,得到的答案却是:研究所的不少科研工作者对科教融合的前景颇为期待。

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表示,她对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学队伍充满信心:“虽然一些教授此前主要从事科研工作,教学经验还没有那么丰富。但我认为,能把科研做到一定高度的人,大都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他们有潜力成为优秀的老师。”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赫荣乔表示,“教学相长”可不是一句虚话。 赫荣乔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讲授的《神经科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他认为,承担教学任务能促使科研人员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充知识面,甚至锁定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赫荣乔说。他曾为了讲好《分子神经生物学》这门课,查阅了与脑疾病相关的大量基础和临床资料,结合正在开展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研究,增强对脑疾病的深入探索。教学使他不断回头重新审视自己所做的基础研究,对课题选择和科研设计也产生了更准确的思路。

“作为教师,要想把课讲好,他所拥有的知识量,必须远远超出课上所涉及的内容。”赫荣乔进一步说,“因此教师备课的过程,也是系统性、全面性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的过程。在这当中,你会更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样的研究才是重要的、有意义的、有应用价值的。”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赫荣乔提出了一点实用性的建议:“不同背景的教师应当做好分工。例如,由校本部的老师系统地教授基础课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则负责讲授专业课程。研究人员所讲的课程内容应尽量与他的课题方向相匹配,这样不仅能保证上课质量,而且真正有助于实现教学任务对科研工作的促进。”

徐涛认为,教学相长有着非常丰富的涵义;“除了教学本身能提升授课教师的科学素养外,学生的提问和观点也常常给教师以启迪。最重要的是,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中的主力军,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规范的训练后,才能做出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激发兴趣是科研与教学的关键

谈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徐涛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我个人认为,科学研究是一项最有意义,最富挑战的工作。科学家可以探索未知,发现别人不曾知道的现象,甚至为更多的人开启一个新视角,这个过程充满着奇异的乐趣。而科教融合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到这种乐趣,激发出他们主动钻研的动力。”徐涛说,“如果我们的课程让学生越听越觉得有趣,越听越想要投身这项事业,那就实现了科教融合的初衷。”

赫荣乔表示,能够进入国科大的学子,基本上都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质。“这样的学生能不能把科研做好,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那么,应当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傅小兰说:“任何一门学科,哪怕是大家普遍认为‘很有意思’的心理学,都难免会有一些艰深晦涩,却又不得不开设的基础课程。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职人员具备非常高的授课能力,能以纵观古今的角度,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楚、生动。”

此外,傅小兰认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心理学通识教育,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等,都能让学生更积极、更愉悦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当中。

课程优化是一项挑战

“良好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徐涛说。因此,新的生命科学学院势必对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优化。

徐涛介绍,生命科学学院会酌情压缩本科生的课程总量,让本科生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用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学院也会为他们布置一些开放性、操作性的作业,通过竞赛和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励他们动手实践、自主创新。对于研究生,则应当适度增加一些实验课程,让他们在第一年集中学习的阶段,就为日后进入实验室打好基础。

傅小兰提出,科教融合的生命科学学院建成之后,能进一步促进不同院所、不同专业之间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而这也会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选修某一门课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怎么满足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是一个大问题。”傅小兰表示,不光教学方式要考虑到学生情况的多样性,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应当体现多元化——“在一门课程的结业考试中,除了考核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应当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题目,测试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赫荣乔则根据自己多年授课的经验和思考,对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认清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定位:本科生课程,以学科基础为主,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内容,则应侧重学科发展的前沿基础;其次,教学者须明确一点:你希望学生从自己的课程中收获什么?要根据教学的初衷去设计目的性强、有针对性的课程;第三,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让他们知道知识的由来,即从现象到原理的过程。”赫荣乔认为,特定的实验总会得到特定的结果,但对真正的科学研究者而言,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对结果的解读。教学的目的不光是把学生训练成实验高手,更要培养他们面对现象和数据时,善于思辨、敢于质疑的素质。

作为所长,傅小兰曾多次表示,心理研究所会全力以赴支持国科大的建设。在全力推进科教融合的大环境下,在全新的生命科学学院扬帆起航之际,她说:“中国科学院体系之内的所有研究所,都是国科大忠实、坚强的后盾。所有已经或是即将走上讲台的老师们,不管他们投身教学工作是早是晚,都是实践科教融合的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大学手握这样一把“好牌”,还怕打不好科教融合这张“王牌”吗?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