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院士非院仕,官位与学术不可兼得

关注微信

院士非院仕,官位与学术不可兼得

时间:2015-05-27来1源:新华日报 作者:91boshi
 15日晚,中国工程院公布了经院主席团审定的521名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同时公布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身份认定规则(试行)》和《致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及其所在单位的一封信》。院士增选,每两年开展一次。今年,是中国工程院自2014年对院士制度进行改革,以及对增选章程进行修订以来的首次增选。在推选方式上,2015年,首次改为以院士提名和中国科协提名“二选一”的提名方式,“去行政化”非常明显。处级以上干部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院士不等于院仕 增选不能止于此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已出炉,年轻化、取消部门遴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成新亮点。特别是,将处级以上官员拒之门外,给社会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院士增选及学术去行政化已迈出关键一步。而在过去,新增的两院院士中,经常出现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企业高管和政府高官的面孔,院士增选也显露出媚权傍贵的标签化脸谱。

  在“官本位”活色生香的语境下,有些院士成为“院仕”,也不足为奇。问题是,当学术不能归学术,行政不能归行政,二者的位置交错重叠、混淆不清时,学术研究只能成为科学领域中的“鸡肋”,成为行政官员贴在脸上的“标签”,这无疑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悲哀。因此,院士增选,将处级以上官员拒之门外,其意义非凡。

  问题是,院士行政化只是表象,关键是,院士管理制度僵化,由此引发的负面新闻不断,一直饱受社会诟病。特别是,院士承载太多的隐形资源和利益纠葛,加之没有退出机制,使院士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烟草院士”谢剑平“该辞退却辞不掉”,相反,“八旬院士”沈国舫“想退休却退不了”。为此,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成为三中、四中全会重要议题之一。

  因此,院士增选和管理,不能止于“去行政化”,还应破除院士终身化和功利化,建立院士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只有这样,两院才能真正成为纯粹的、权威的学术机构,院士才能真正成为学术界的精英,而不是从事行政事务、甚至抢占科研经费和各种社会特殊资源的“院仕”,才能实现院士队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使那些长期从事科研且成果丰硕的中青年人才,在院士评选和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使中国科技事业永葆活力,不断进步。

  镀金休矣 “院士”回归学术本位

  处级以上干部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这将一些官员排除在外,这使得院士增选变得纯洁起来,也少了许多利益纷争,这是让院士回归学术的理性举措,应该获得公众的掌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的决定,而这次“处级以上干部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让官员远离院士,这做起来有点难,因为官员手中握有实权,而为了能够让自己当选为院士,可能会不择手段,这一点的教训是深刻的。

  院士称号应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处级以上干部不作为院士候选人”看似无情实质上是必须,从制度上已经阻隔了官员的“非分之想”,那些想要学术镀金的官员可以休矣,想当院士的官员也只能望院士兴叹。不过,要想院士真正回归学术性,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其一,必须守住“处级以上干部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这条原则,对于所有的候选人均需要细细盘查,并且要借助公众的力量进行监督,从而避免出现“名不符实”的候选人;其二,既然“处级以上干部不作为院士候选人”,那么对于已经成为院士的处级以上官员,也需要时间慢慢转移;其三,院士要畅通“退出制”,让那些已经“变质”的院士退出去,保证院士的“纯洁性”,同时,院士也不能搞“终身制”,要有一定的年限;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去利益化”。

  一旦当选院士,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学术镀金,更多的是利益,只凭一个院士招牌,就能够收到极多的利益,有的地方奖励几百万,获赠房子,还有其他东西,正是因为院士的附加利益太多,才诱使许多官员要将眼睛盯在院士称号上。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的院士就只是一个学术头衔,并不享受特殊待遇,这就避免了不少利益纷争。院士在“去官员化”之后,更要“去终身制”、“去利益化”,如此才会让官员死了心。唯有如此,院士制度才能真正回归学术本位。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