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打造高技能人才这个创新“驱动轴”

关注微信

打造高技能人才这个创新“驱动轴”

时间:2015-06-17来1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91boshi

把航天飞机送上天的是人才,把马桶修得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中国制造要迈向精品制造,最怕的是“差不多”的态度,最需要的是追求极致的精工精神

“产品不仅是设计出来的,也是制造出来的”,“技能人才是不可替代的人才”,在拥有“神舟”、“长征”等品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流传着这样的“人才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创新离不开技能人才的精湛技术、精工精神。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靠数亿掌握精湛技能的人才大军,打造创新的“驱动轴”。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缺少一流的产品,由“大”到“强”就会成为海市蜃楼。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博士,而是更多的技师。”金融危机冲击下,德国能够逆风前行,一个重要支点正是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高技能人才是制造业的基石。抓住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加快培养大批技能人才。

近些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以及表彰激励制度日益完善。但总量不够、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尽管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改善,但高技能人才一定程度上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与尊重。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落后观念影响,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意识尚未根除,加之向上发展空间狭窄,技能人才队伍壮大步履维艰。另一方面,培养与使用还存在着脱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成才,重技能提高、轻职业精神培育等问题,使得走出课堂的人才“不好用”。一项调查认为,到2020年,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将面临着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

把航天飞机送上天的是人才,把马桶修得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必须摒弃片面的人才观,使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观念落地开花,使“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重要贡献,唤醒整个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观念的更新,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利益引导。要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地位,打破其成才成名的桎梏和壁垒,树立起劳动致富、技能致富的标杆。要研究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起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立交桥”。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优化专业结构,实现课堂与车间无缝对接。各类企业要坚持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并重,通过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吸纳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生产决策、技术革新攻关等途径,用好高技能人才。

敬业认真的“匠人文化”,支撑起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严格按要求装配设备的“七圈半”精神,是德国制造享誉世界的保障。经济发展要走创新驱动之路,中国制造要迈向精品制造,最怕的是“差不多”的态度,最需要的是追求极致的精工精神。技能人才的成长,不仅要靠学校教、师傅带,更要靠自己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磨练出属于自己的绝活绝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