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创新才是最高标准”

关注微信

“创新才是最高标准”

时间:2015-12-22来1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豫仁轩

1986年,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引进了大量数控设备,十一车间成立了专门的数控班。鲁宏勋得知车间选拔数控操作工出国培训的消息后,积极报名参加。当时,领导也把他列入出国培训名单,可临行前,由于名额限制,鲁宏勋未能如愿。

“不出国培训也照样能干好。”从此,一早一晚的业务时间、星期天、节假日……变成了鲁宏勋自学英语和计算机技术的最好时机。除了啃书本,他还有一个习惯:一有空就逼着自己站在数控机床前,研究它的结构、工作原理。

通过两个月的刻苦钻研,鲁宏勋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辅助编程技术,并一举创造出“三个第一”:在数控机床上编出了空空导弹研究院第一个加工程序,干出了第一个数控加工零件,成为空空导弹研究院第一个较全面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技术工人。

1993年,鲁宏勋第一次跨出国门学习,这次却不是培训,而是作为研究员参与引进国外数控设备的考察论证工作。此时的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名数控机床的操作工,而是一名集工装夹具研究,数控编程调试于一身的革新高手,更可贵的是他所掌握的还不仅是几种型号的数控机床技术性能,而是研究院几乎全部数控机床的技术性能。

技术创新提供成长动力

“会操作是起码标准,精通是应该达到的标准,创新才是最高标准。”在技术上,鲁宏勋从不满足现状,而是善于总结,举一反三,年年有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减小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在加工万向支架外框时,他将外商设计的需要11道加工工序才能完成的工艺方法和工装夹具,改为1次装夹完成,不仅提高工效3倍多,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当时连老外也不相信他仅仅是个中级工。

在天线加工中,原油的工装夹具一次只能装夹7个零件,每个零件需要用3个螺丝钉固定,装夹一次需要十几分钟。鲁宏勋发挥数控机床多轴联动的特点,自行设计制作了一次装夹20个零件、4个零件才用一个螺丝钉固定的新工装夹具。

某复杂零件各方向有百余个大小不等、方向各异的相交孔,数百个各类尺寸及形位公差。自生产以来一直沿用外商提供的工艺技术文件,加工周期在6个月以上。随着批产任务的增加,该零件的加工成为牵制生产交付的一个严重瓶颈。为了解决这一状况,鲁宏勋对该零件加工工艺进行了大幅优化,使用新刀具、自制新工装、采用镗铣加工、高速加工及螺纹铣削等新技术将原来48道工序压缩至24道,将每道工序所用刀具数量控制在40把以内,加工周期缩短两个半月以上,保证了产品的顺利交付。

某重要组合件由于其结构复杂、精度极高,但结构刚性较差。其相应端面的跳动、各孔的位置度、同轴度、垂直度都在0.02以内,孔径公差在0.009以内,粗糙度Ra0.4。鲁宏勋先后设计制造多套工装夹具、采用多种加工方案,最终设计和制造了三点支撑、点对点压紧的工装夹具,有效地解决了装夹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了加工中的震动问题,并对加工程序进行了合理的修改,采用镗铣切削技术,从而完全保证了批产零件的加工质量和效率。

在多项国家高新武器试制加工中,鲁宏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改进工艺、自行设计和制造工装夹具,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难题,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加工质量。目前他们班组70%以上所使用的工装夹具、90%以上的加工方案来自于他的设计或思路,先后设计和制造了上百台套工装夹具、编制了3000余个数控加工程序。

百花齐放成就人生精彩

在注重自我提高的同时,鲁宏勋作为研究院高级技术能手还承担了院数控加工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培训、指导,还先后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7名,省部级技术能手40余名。

鲁宏勋2000年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2002年获“中华技能大奖”。由于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突出及班组内人才济济,2003年,鲁宏勋所在的班组被研究院命名为“鲁宏勋班”。由于“鲁宏勋班”的突出成绩,2004年11月,“鲁宏勋班”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岗”,200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1年,人社部批复成立了以鲁宏勋为代表的“鲁宏勋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大师工作室成员已达40余人。

鲁宏勋先后被聘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数控专业专家,数控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员,多次担当各类职业竞赛裁判长,被多家院校聘为“客座教授”,连续三届被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聘为数控铣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并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由鲁宏勋担任专家组长和教练组长的数控铣项目喜获金牌。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