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听,革旧鼎新的人才足音

关注微信

听,革旧鼎新的人才足音

时间:2015-12-30来1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高阳

112666_1.jpg

112666_2.jpg

  2015年即将过去,回首一年来人社部门的人才工作,用“改革”“创新”两词形容最为贴切。

  这一年,专技人员职称改革迎来重大突破,一批职业资格在简政放权中得到清理规范,实施了30年的博士后制度又出新政,制度新风扑面而来。

  这一年,国际舞台上青年技能人才勇拔头筹,一批领军人才脱颖而出,高端专家奔赴老少边穷地区献计献策,智慧花开遍神州。

  这一年,更优质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在真诚召唤,无数海外赤子情归华夏。

  如果把实现人才强国梦的日子作为目的地,那么在抵达终点的途中,2015年无疑是一道夺目的风景。

  大力创新,

  制度改革有突破

  2015年,诸多制度改革振奋人心。

  8月26日,国务院103次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增设正高级职称,让中小学教师拥有了与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

  随后,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召开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时间表。

  一石激起千层浪,改革在广大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产生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落实《意见》要求,全面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11月,人社部联合国家卫计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再将论文、职称外语等作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的“硬杠杠”,引导医生回归临床。

  为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持续深化。7月20日,国务院决定取消第四批62项职业资格,涵盖了通信工程师、IC设计师、国际贸易业务员、医药代表等行业资格,降低了部分职业的就业门槛,减轻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负担。开展职业资格清理专项督查活动,印发《关于停止美甲师职业资格考试鉴定发证活动的通知》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废止<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的决定》,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考试鉴定发证活动。修订完成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

  制度创新无终点。8月,人社部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这是第一部以部令形式颁布的面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部门规章,对于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权益,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月30日,以博士后制度30周年为契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通过改革设站和招收方式,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经费标准,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空间和支持。

  各地人社部门以迅速有效的行动掀起改革热潮:广东出台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技术创新等取得的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江苏推进企业实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办法;浙江对连续两年内没有在站博士后的单位,将按照博士后管理工作相关规定,取消其设站资格。

  双翼竞飞,

  队伍建设结硕果

  2015年8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选手力挫群雄,斩获5金6银4铜、11个优胜奖,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向世人展示了一场历史性的飞跃。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接见了全体选手和金牌项目技术团队并座谈。

  佳绩的背后,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大幅提升。今年7月,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快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遍布全国各地;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春潮行动等重大活动提升了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各地以制度建设为支撑,探索推出了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评价、激励的一系列举措——

  上海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发挥技师带头人作用,实施首席技师人才专项资助政策,目前已认定资助1021名首席技师。

  辽宁推进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制度。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

  青海印发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意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来说,2015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举办第七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骨干培训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管理水平。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300期,培训2.1万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新建20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完成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117万人次;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继续教育网络服务平台,编辑出版首批公需科目教材,组织国内外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新设6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近1.5万人。

  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社部组织实施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援助计划,遴选31个示范项目,资助380万元;专技人才特殊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520名新疆、西藏专技人才到内地学习、实践,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学术技术骨干。

  同时,各地专技人才工作亮点频出——云南加大“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和“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力度,提高奖励标准,“兴滇人才奖”在评选中专门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预留了名额;吉林分类举办43期省级高研班,培训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拔尖人才3000人次。

  引育结合,

  重点工程聚才用才

  “到留创园创业去!这里不仅有科技经费的资助、人才的奖励、房屋补贴,国家还会给予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创业支持……”如今,这样的理念已经在海归人才中形成共识。

  2015年人社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依托重大人才工程、计划汇聚人才成为各地各部门的强力抓手。

  年初,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工作在各地启动,一年来共举办3期工程人选专题研修班和3期创新讲坛,一批年青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涌现。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深入实施,全年共举办27期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派出、吸引、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近500人。

  引才育才内外兼顾,百川齐心归海。2015年,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自主创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将每年数十万归国毕业生纳入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范围,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回国。人社部投入4600万元,支持汇聚了一批海外英才和团队回国创新创业,为国服务。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至今已认定10批612名“海聚人才”,今年选拔第十一批“海聚人才”,吸引了众多海归参与,入选者将有机会被推荐参评中央“人才”。

  从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大批专家将脚印留在最需要的地方。在安徽,在山东,在青海,在宁夏……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输送智慧、传播技术。2015年,102项专家服务基层示范项目蓬勃开展,首批20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设立,组织11期中国博士后西部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服务,高端人才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当下的重大人才工程和计划正为这一宏伟目标铺路。

  优化服务,

  发挥职能助梦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强音,呼唤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同时也对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5年,依托“人才”服务窗口、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工作站、创业园等服务平台,各地普遍建立“一口受理”“一站式”等服务机制,提升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广大人才频频点赞。

  “全方位、个性化、便捷性”成为各地人社部门打造服务体系的基本遵循。浙江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用人单位为优秀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安徽推行高层次人才医疗绿色服务通道,设立省级高层次人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有需要的人员可以直接申请;湖北人社厅人才流动代理服务处一个窗口办理所有业务、大学毕业季提供延时服务,受到人才广泛好评。

  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专家服务基地、留创园、继续教育基地等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力争让人才干事创业无后顾之忧。据统计,截至年底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已经有116家单位,为海归人才密织一张关怀服务的无缝网络。

  同时,依托于信息技术,全国一体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网络也基本建立,未来为各类人才提供的服务将更便捷高效。

  2015年将画上句号,却又是新的起点。未来,改革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扫除障碍,为人才提供宽松、自由、公平、温暖的工作氛围和事业平台,才能尽揽天下英才,形成发展合力,打赢全球人才争夺战!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