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着力把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用力方向

关注微信

着力把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用力方向

时间:2016-01-12来1源:求是网 作者:zhujunwei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既需要个人加强自身学习,也需要组织提供培训机会;既需要个人加强自身修养,也需要组织给予指导帮助;既需要人个加强实践锻炼,也需要组织搭建平台。这就是说,要想培养和造就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将鼓励个人努力与加强组织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一、要推动学习常态化。任何事业的成功,首先功在学习。加强学习,是时代赋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的终身任务。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都要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不断强化人们的知识危机感和学习紧迫感,引导人们自觉地把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新观念作为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

  一是要正确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构建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为核心、以专业知识为主干、以丰富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以广泛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为补充的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为此,首先要引导人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党的创新理论,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次就是自己的本职专业知识,行业不同、岗位不同,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不同,每个人都必须立足岗位成才,切实下苦功夫学好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再就是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技、管理、历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善于把这些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加深领会和灵活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与提高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质量结合起来。

  二是要正确吸取知识营养。在学习中,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正确的知识营养,就能不断提升和完善个人的政治素质和知识结构。除从理论书籍中吸取知识营养外,还要引导人们加强对实践中成功经验的学习。鼓励人们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总结和提炼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促进人们尊重有经验的人,向有经验的人学习,避免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走弯路,避免被一块石头拌倒两次。同时,还要加强对在推动历史进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崇高精神的学习,从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三是要正确处理知用关系。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大凡真正的人才,都深知这个道理。学到了知识,不用或者乱用,都不会成就自己的事业。学为知,知为用,用促学。要引导人们始终坚持学为立身做人用,学为党的事业用,学为服务人民用,自觉把学习的成果运用于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强化自身的政治觉悟,陶冶自身的生活修养,升华自身的品德情操;自觉把学习的成果运用于干事创业的实际,在学习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强自己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校正自己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加强和改进推进本职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实践。

  四是要正确组织相关培训。当今社会,为人才提供培训机会,是给予人才的最好福利,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一方面,自主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比如,就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作相关理论或学术报告;就本单位本部门工作涉及的相关领域,定期开展业务讲座;就相关技术或业务难点,组织开展攻关活动;对有发展潜力的人员,及时安排业务骨干进行传帮带,等等。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有关人员外出培训。主要是根据人才的短项,确定送其参加何种培训;根据本单位本部门业务发展的需要,选送有关人员参加专门培训,等等。

  二、要促进品德稳固化。真正的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培养和造就人才,必须在“德”上下更大的功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一般不会为权力所驱,为金钱所动,为美色所惑。有了这三条作底子,人们就会集中精力干事创业。然而,受客观不良环境的影响和诱惑,一些意志薄弱者或许仍然会动摇自己的道德操守。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和造就人才之“德”,不仅仅是要确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更要促进品德修养的稳固化。

  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注重从思想上培养人,才能造就出一大批有德之人。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理论灌输。要注意针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善于将大道理化为若干小观点,由小及大,把“大”道理讲“小”;善于用教育对象身边的事实说话,寓理于事,析事明理,把“空”道理讲“实”;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溶知识、趣味、道理于一炉,把“死”道理讲“活”,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性和可接受性。

  二是要优化政治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环境”,就是有形的环境。指的是按规定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张贴反映单位健康向上文化的标语、杰出人才的画像,建立和完善单位历史陈列室、荣誉室设施,等等。有了这样的“兰芷之室”,单位的每个人特别是刚就业的人员置身其中,就会感到浓郁的政治气氛扑面而来,其心灵会得到净化,情操会得到陶冶,思想会受到启迪,有助于走出人生误区,走好人生之路,从而有效地激发求知成才和爱岗敬业热情,强化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是“软环境”,就是无形的环境。指的是领导和机关的形象和作风。也许一些单位的领导和机关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其“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好有一比: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飞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和机关不能做到身正影正、表里如一,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当面和背后不一样,台上和台下不一样,对上和对下不一样,对己和对人不一样,那么哪怕你的政治口号喊得震天响,也难以使人信服,还会在客观上污染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因此,对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而言,必须“软硬兼备”,使“软环境”与“硬环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三是要大力弘扬积极因素。大力弘扬积极因素,有助于用先进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促其升华精神境界和道德操守。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生活中不断涌现出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不开发出来,就会自生自灭,不仅是浪费,甚至还有可能转化为消极因素。如何发挥积极因素?除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大力培养和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外,关键是因势利导,把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引导到单位改革和建设上来。比如,善于抓住历久不衰的“考试热”,启发和教育大家牢固树立“岗位成才”的意识,增加文凭的“含金量”。又如,善于顺应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一趋势,启发和教育大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通过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为推进单位改革和建设献计献策。这样,不仅能实现积极因素的价值,而且能够巩固和发展积极因素,使之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

  四是要注重实际问题解决。感恩之心,人皆有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是激励人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情感基础。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为下属办一件好事,做一件实事,对组织、领导、机关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对一个下属来说,可能解决的就是他的一个大问题;对于这个下属的家庭来说,可能解决的就是一桩大事。那怕下属的实际问题,一时无法解决,但如果能给他一句好话,一个笑脸,也会让他心生感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激励他克服暂时的困难,更加热爱这个单位,更加不舍所在岗位,产生向“善”和向“上”的力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让人们产生“跳槽”、“换岗”的想法,并进而采取行动加以实施。实践证明,只要一个单位的领导和机关,在每个同志遇到这样那样实际困难的时候,都能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多做送温暖、暖人心的工作,大家就会爱岗敬业,并尽力成才、倾力用才,为单位建设和发展贡献一切聪明才智。

  五是要运用制度规定约束。尽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但并不能就此忽视或忽略外因的重要作用。运用制度规定约束,使人们不敢、不能不顾及道德底线、恪守道德底线,有利于促成人们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从国家层面来说,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从行业层面来说,有行业行规约束。对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来说,也应该有本单位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因此,要高度重视制度规定在培养和造就人才良好品德中的作用。坚持立足于单位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调动人们加强品德修养、立足岗位成才积极性的制度规定。要通过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把现行制度规定中的欠妥之处改正过来,把不足的地方完善起来,把没有的东西建立起来。

  六是要重视人格伦理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将羞耻、诚信、人格作为人的精神尺度与标志,作为对人的教育的关键。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如何,是高尚、尊严,还是低下、鄙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反映。一般来说,对人的思想教育、感情陶冶、精神塑造,有三个层次:最基层的是人格,中层的是法纪,最高层的是政治方向。毫无异议,政治方向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是灵魂,一错全错;法纪是言行的是非标准,无疑也十分重要。然而,最基础的则是人格。根据科学的人格范畴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生命的自身价值和自我完整性出发来看待人生的意义,而且要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来理解人类生存的意义。人格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追求的基础,它所要求人们的,不仅仅是外部行为,而且是人们的行为动机的高尚、善良。比如,在侍人处世中,既重视人个的尊严、价值和自我控制能力,又要有鲜明的是非标准,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的基础,政治思想就无处生根,无以为本。

  三、要实现实践多样化。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人才,必须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让实践成为人才提高能力素质的最好课堂。

  一是要赋予重任锻炼。有意识的将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可以培养和造就的人才,让他们在认识和处理实际工作的种种矛盾中,不断增长才干,锻炼作风,提高本领。一个人才面对急事,能够沉稳应对;面对难事,能够迎难而上;遇到险事,能够不畏艰险;面对重事,能够举重若轻,并做出了成绩,就说明他有才干,就可以重用。如果一个人才面对这些任务时,不是推委,就是躲避,就说明他难当重任,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当然,对于那些愿意担当重任的人,也不能放手不管,而是要与他们一道仔细分析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给予持续不断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他们在实践中既得到锻炼,又不至于走不必要的弯路。

  二是要艰苦环境考验。艰苦环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力,一个人的适应力,以及一个人的胆识。正因为如此,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真正的人才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最终克服障碍,达到预期目的。所以,一个单位的领导和机关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人才安排到一些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到工作第一线去。这也是对一个人才全面素质的实际考验。如果他到了艰苦的环境中,到了第一线的工作中,能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并通过与大家共同努力,战胜了艰苦环境,打开了工作局面,就说明他思想政治上是成熟的,组织能力是过硬的,具有发展潜力,具有培养价值。

  三是要多个岗位摔打。好的人才,不仅应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而且对全局工作也应有一定的把握力。很多事实都表明,具有丰富经历的人,比只有一种经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和独创的见解。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有计划地开展以代职、挂职、见习和岗位互换为主要形式的大跨度换岗和交叉锻炼。通过各个层面、各个岗位的摔打,让真正的人才在单位发展中吸取各个层面的营养,经受各个岗位的挑战,从而不断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思路的拓宽,增强组织协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性,提高驾驭全局和宏观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完善实践机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才成长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对人才进行实践锻炼,对于一个单位的领导和机关来说,需要在优化组织环境、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保护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关于优化组织环境。人才成长需要一定的组织环境,而在方向目标上与时代潮流相一致,是使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优化的表现。邓小平同志曾讲过:“要创造一种环境,使尖子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创造环境。”一个单位的领导和机关要善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具体地规划组织目标,以此鼓励人们奋发努力,使大批人才涌现出来。关于引入竞争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领域,是加速人才培养的需要。竞争是一种催化剂,通过各种竞争,让人才竞相迸出,茁壮成长。人才需要竞争,竞争涌现人才,一个单位的领导和机关应该鼓励竞争、强化竞争,建立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人才竞争不是简单的票决,而是一场综合素质的比赛,应当包括包括单位党委班子的集体意见,包括年度考核及平时各项考核成果的运用,包括任前考察的结论,等等。关于建立保护制度。人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为了避免人才的浪费,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保护制度。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