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专访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优化学术环境 激发创新活力

关注微信

专访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优化学术环境 激发创新活力

时间:2016-01-14来1源:科学网 作者:潘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表示,要优化科研管理环境,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改革科研院所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运行机制,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人尽其才、繁荣学术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

针对《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其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贯彻实施,《中国科学报》对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进行了专访。

《中国科学报》:《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尚勇: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根据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工作部署,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等部门,针对目前存在的学术生态滞后、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活动受外部干预过多、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研究起草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优化学术环境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落实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人才和学术环境建设,明确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强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产生,需要活跃的学术思想、宽松的学术氛围,优良的学术环境。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学术环境不优仍是制约科学家创造活力、阻碍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因此,优化学术环境是激发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招。

出台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年下发。去年以来,《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逐步形成,具体的改革措施也正在进一步落实。《意见》正是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配套文件和具体措施。

中国科协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以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反映科技工作者呼声、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优化学术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是中国科协的基本职责,也是重要工作内容。

《中国科学报》:《意见》有什么主要特点?

尚勇:《意见》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问题导向鲜明。当前的学术环境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干扰、束缚学术自主权的固有弊端,特别是行政化干预过多、“官本位”等陋习,影响了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另外一类是科技界内生的评价方式被行政化、指标化的方式取代,部分科技工作者自律不够,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意见》直面影响学术创新的制度障碍和机制藩篱,列出负面问题清单,围绕科技工作者反映强烈的焦点、难点问题,不回避、不绕弯,对每一个问题都明确标志性举措,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防止不作为。

二是硬化措施。《意见》按照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宏观目标与具体任务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协同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梳理提炼我国目前在学术创新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解决思路和努力方向,突出内容的涵盖性、措施的针对性,提出了5个方面28项具体措施、5个责任主体23项分工职责。可以说《意见》是一份定位高、重操作的文件。

三是覆盖面宽。内容涉及到优化学术环境的总体思路、宏观管理、微观政策等,每部分都有针对性的指向、任务与措施;责任主体涉及到科技工作者、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社团、政府部门、企业等,每一个责任主体都有相应的任务;既有正面引导,又有负面惩戒,基本上涵盖了与学术环境有关的各个方面,是一张优化学术环境的设计施工图。

《中国科学报》:优化学术环境有哪些重点任务?

尚勇:根据目前优化学术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主线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制度层面深层次的障碍问题,《意见》提出了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五方面的重点任务,体现了改革的精神。

(一)从微观管理上,强调要优化科研管理环境,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一是消除科研机构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突出管理“扁平化”,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二是推广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组织模式,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决定权和支配权。三是给予更多自主权,采用更加开放的用人制度,自主决定聘用流动人员。四是搭建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动科研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多交流才能活跃学术氛围,强化合作协同,克服碎片化、孤岛现象等弊端。

(二)从宏观政策上,强调要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减少对科研机构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重点是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提出要改革科技拨款制度、科研评价制度,使科技人员能安心专心搞科研。改革科研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推动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同时提出要放宽对学术性会议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为科技人员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政策保障。

(三)从学术上,强调要优化学术民主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出要打破定式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容忍 “异端学说”,宽容失败,培育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竞争共生的学术生态。

(四)从学风上,强调要优化学术诚信环境,树立良好学风。一要完善科研机构学术道德和学风监督机制,建立学术诚信档案。二要发挥小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价的作用,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三要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谨治学、诚实做人。

(五)在人才成长方面,强调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重点要打破年龄资历限制,在课题、项目等方面多给青年人创造机会,完善青年科学家奖励制度,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原始性创新研究,为优秀人才搭建成长平台。

《中国科学报》:文中有五项基本原则,为什么是这五项,五项原则之间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尚勇:文件提出优化学术环境的“创新导向、学术自主、自律为本、依法治学、宽松包容”五个基本原则。

创新导向是优化学术环境的最高目标和首要原则。“自主、自律”和“依法、包容”则分别体现了学术环境建设的特点和两面性。强调学术自主是突出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文件的核心;强调自律为本,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和对现实存在问题的正视。依法治学既保障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的权利,也要求学术活动必须遵守基本社会制度。提倡宽松包容,则是鼓励学术争鸣,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激情和创造潜能。

五个原则的顺序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创新导向和学术自主是优化学术环境的前提和基础;自律为本和依法治学强调要在道德和法律框架下的实现学术自由;宽松包容则是要求遵循学术规律,防止限制过多过死的补充原则。

《中国科学报》:文件中有一处连续使用了四个“不得”排比句,有一处使用了五个“不准”排比句,为什么要如此强调?

尚勇:四个“不得”是对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要求,针对的是解决目前科技工作者反映比较集中的学术行政化、官本位问题。前两个“不得”,即:不得以出成果名义干涉科学家研究工作,不得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基本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用“不得”这种否定语气,是设立一道“警戒线”,规范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为边界。从思想上树立起边界意识,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才能推动操作层面更好地落实。

五个“不准”是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自律要求,是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所做的具体规定,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行为中不可预逾越的“红线”。对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的严格限制,就是对科技工作者学术自由的保障。文件还专门对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增加了惩处措施。如“向社会公布”、“在项目申报、职位晋升、奖励评定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等,以起到警示作用。

《中国科学报》:文件中提到允许科学家采用弹性工作方式,确保用于科研和学术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六分之五,这个六分之五是依据什么算出来的,弹性工作制和六分之五在实际中能实现吗?

尚勇:“确保用于科研和学术的时间不少于工作时间的六分之五”这个提法最早源于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若干意见》,也称“科学十四条”。其中的第六条是“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 天时间搞科研工作”。因为当时是六天工作制,所以又有人说“科研的时间不少于六分之五”。在当时的 “科学十四条”保障了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必要的选题自由度,提出要保证科技工作者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日用于科学研究,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意见》起草过程中,各方面对“六分之五”的规定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比例低了,应该100%用于科研;也有的认为比例高了,难以保证;也有的建议应该笼统地提。但现实情况是,时至今日,很多科学家还不得不为了非科研工作花费大量时间。中科院、中国科协和九三学社近年来的调查均表明:大部分科学家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因此,减少行政化、社会化活动对科研工作的干扰,给科学家更多的科研时间,使他们能够解除后顾之忧、排除名利扰动、专心学术研究,对于科技创新非常重要。如果规定过于笼统化,则相当于没有要求,因此我们旗帜鲜明地重提“六分之五”。

《中国科学报》:文件中在“促进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部分,以大量篇幅提到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措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青年科技人才这一群体?

尚勇: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青年科技人员目前在科技工作者总数中占有比例比较大。1997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科研机构的人才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调研,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的人才结构偏向年轻化,不少科研机构35岁以下的年轻人比例已经超过70%。二是青年阶段是科技人员发挥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30-40岁左右是科技人员精力最为丰富、创造力最为活跃的阶段,也是出成果的关键阶段。

现实问题是青年科技人员在创新最活跃时期恰恰难以获得成长的资源和机会。比如,青年科技人员在获得项目、奖励,参加学术活动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同年龄段人才相对集中,又容易出现“堰塞湖效应”,成长出口狭窄,等。因此,我们特别提出了针对青年人才的相关措施。从全国优秀青年科学家、青年科学基金到国家人才青年项目,形成系列性、面广类多的有利于青年人才涌现和成长的政策举措,为青年人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发挥学术自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哪些作用?

尚勇:全国学会在学术自律方面一直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做法包括:制定本学科、本领域的科学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和科学道德规范,规范会员行为,及时纠正在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标准和程序认真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投诉,等等。

今年以来,为抵制第三方提供论文代写代投、同行评审环节弄虚作假、无实质性学术贡献者署名、以语言润色名义修改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卫计委、中科院、工程院和基金委等部门,牵头制定《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重申和明确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针对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在学术评价中还存在标准单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简单化、方式机械化的现象问题,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功能定位,合理引导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传播行为。本次文件的出台也将学术自律列为优化学术环境的基本原则。另外,中国科协也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与教育部等发起并连续五年举办的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已在全国举办7万余场,接受教育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新入职研究生导师和科技工作者超过1300万人次。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