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国外科技人才创新激励经验

关注微信

国外科技人才创新激励经验

时间:2016-05-23来1源:未来与发展 作者:杨晓刚
 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对科技人才的激励,也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为我国建立合理和完善的激励体制,提供了借鉴意义。

  政府层面——着力打造环境

  发达国家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动在政府宏观层面采取了大量的激励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明确的功能定位与科学的战略规划。日本和德国等对政府的功能定位都十分清晰。例如,日本建立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要通过制订计划和政策等方式,有效地引导企业按着计划和政策所提供的信息和走向配置科技资源。德国基于其奉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了集中协调型科技体制。这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以政府适度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机制为社会矛盾缓冲区的、以实现公民自由与平等和社会安定与进步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制度。

  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美国政府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成果实施采购政策,在美国《联邦采购法》中,政府技术采购所占的份额很大,政府采购价格一般高于市场价格。芬兰作为自主创新大国,其政府采购充分发挥了扶植产业、引导需求,风险分担这三重机制的作用,也是各国推进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成功典范。

  重视公共物品的提供。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因此发达国家对此十分重视。例如,经济转轨以来,俄科研经费大大减少,产生了严重后果。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后来政府强调增加科研经费,在科技资源投入方面,改变了先前平均分配的做法,在大型项目的科技开发中实行国家订货制,还实行了科技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措施。逐渐建立起国家预算拨款与银行贷款、基金会资助、社会捐助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此外,由于现代科学研究对先进、复杂、大型的研究设施和试验仪器的依赖程度提高,使得加强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保障手段,是政府的另一个重要职能。

  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美国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具有比较健全的创新体系、完善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职业保障与退出机制等。德国为了激发国民的创新热情,将2004年和2005年分别定为“创新年”和“爱因斯坦年”,同时也坚信传统的创新文化可以使德国摆脱自然资源贫乏劣势,实现持续富强。英国首相布莱尔曾于2002年发表了“科学至关重要”的演讲,并在英国权威性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让牛顿自豪”的文章,政府随后也制定了“10年科技发展规划”,使得“服务于创新全过程”成为了10年内英国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用人单位层面——维护自由与公平

  发达国家的用人单位对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在中观层面采取了大量的激励措施。

  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注重采用职业生涯设计对科技人才进行激励。这是一种将企业的目标与科技人才的成长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效手段,它激励科技人才朝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努力奋进,开拓创新;同时,也让科技人才看到了自我发展。

  高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提供较高的薪酬,也是激励他们进行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例如,英国的众多单位都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倾斜政策,拨出专款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良好的学术自由氛围。为了维护学术自由,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于1915年成立,并发布了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聘任制的原则声明,明确提出保护学术自由的原则,在1940年和1958年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保护学术自由与终身聘任制原则的声明。从思想层面上,这些举措为保证学术的自由奠定了思想和道德准则;从制度层面上,独立的决策模式、开放流动的全球青年精英人才政策、终身教授制度、严格设计的同行评议等措施,使得美国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多的学术自由、能够相对独立于科技资源的分配,以及经济和政治等因素之外。

  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用人单位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使得这些单位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人才战略上,这些国家的用人单位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措施和做法。一是对人才流动采取比较自由放任的宽松政策。二是除培养和使用本国人才外,瞄准全球人才,对外来移民采取许多宽松的政策。

  公平的评价机制。英国企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企业中的评价机构实行严格的科技评价制度,充分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日本企业实施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评价活动的规范与改进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使用,在日本企业的科研资源配置、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视年轻人的培养。重视对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用人单位激励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为改变德国学术界晋升制度过于严格曾经让不少感觉无用武之地的年轻人远走他乡这一状况,从2001年开始,高校进行了晋升制度改革,实施“年轻教授计划”。澳大利亚的用人单位重视加强培养着眼于未来的博士和博士后人才。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