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博士们,我该如何留住你(图文)

关注微信

博士们,我该如何留住你(图文)

时间:2016-08-26来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2016年“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南海分团闭团仪式在南海迎宾馆举行。南方日报记者 丁铨 摄

   转眼间,博士生景锐在南海企业浩迪科技为期一个月的科技服务工作结束了。随着8月25日“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南海分团闭团仪式的举行,包括他在内,19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博士将离开南海,回到各自所属高校。

   进入创新驱动时代,南海正经历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出强烈的人才需求。2015年,南海区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签署《共同实施“蓝火计划”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以此组建2015年“蓝火计划”博士工作团佛山南海分团,期间,18所国内外高校的38名博士来到南海展开了47项课题研究,打响头炮。继去年之后,今年7月再有19位博士进入南海13个企业展开服务。

   数据称,在过去一个月,这19位博士共梳理分析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27项,提出企业生产工艺优化方案35个,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讲座、大小讨论会30余场,撰写技术报告19份,开展各类科研试验20余次。

   随着工作的结束,一个盘桓南海企业心头已久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该如何吸引、留住这些高层次人才?

   “这需要政府、企业联手。”南海区教育局局长张苑发说。

   何帆燕 李欣 龚晶

   博士生进企业

   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破解企业技术难题

   “几位博士,我们加下微信吧。”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浩迪科技”)董事长陈声荣掏出手机,向坐在对面的三位博士生挥了挥。这个简单的举动,让他与景锐、徐恒舟和王少华这三位远道而来的博士生建立起了私人联系。

   景锐三人是2016年“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南海分团的成员。“蓝火计划”是教育部推出的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及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赴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系列行动。一个月前,根据企业技术难题破解需求以及博士生自身研究方向的“对碰”,他们分别从厦门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大学来到了南海,进入浩迪科技开展科研服务。

   浩迪科技是一家主要生产远程集中抄表系统、智能电表、智云系统及节能监测系统等高科技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最近,它正在“憋”一个“大招”——新建的“智云管理系统”在今年5月刚完成了公测,“目前已经准备了100台各种类型的智云电表,其目的是为了真正检验了智云系统服务器端、客户端以及智云电表的实际运行情况。”

   虽然陈声荣并不愿提前透露过多信息,但从三位博士生在企业里的科研课题中,便可一窥端倪。

   王少华说,他的课题是要解决企业产品智能电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系统缺少安全机制的问题。这位在西北农林大学农业攻读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博士生在企业里用“算法”跨界,有效地解决浩迪科技在智能电表等嵌入式设备计算和存储资源受限的情况,并找到基于对称密码的数据保护方案。

   来自厦门大学能效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景锐则瞄准了能耗监测平台的搭建。在进行现场考察后,他基于企业原有系统的设计功能及采集数据,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包括展示界面如何契合客户需求,并对采集数据进一步分析、搭建报警模块等。

   “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三位博士研究领域各不相同,通过交流也找到很好的契合点,为企业突破技术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建议。”陈声荣说,另一方面,在博士与工程师的互动对接过程中,也为企业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特别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徐恒舟博士,他针对WiFi信号频繁掉线,传输速率低,重传次数多等问题进行编码修改,目前已基本解决这一问题。”他说,这对于我们将要发布的智云系统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

   触发引才留才之困

   待遇、机遇诸多瓶颈尚待破解

   在整个“蓝火计划”中,浩迪科技并非唯一的受益者。

   来自南海教育局的数据称,在过去的一个月,19位博士分别进驻了南海的13家企业,涵盖电器照明、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共梳理分析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27项,提出企业生产工艺优化方案35个,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讲座、大小讨论会 30余场,撰写技术报告19份,开展各类科研试验20余次。

   “今年在对外发布研究课题时,南海企业表现得比去年更加积极。”南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体现在企业填写申报科研项目时更为细致,而对于企业想要解决怎样的问题,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也更加明确。

   不过,短短一个月的科研服务并未能让博士与企业产生出更为激烈的“化学反应”。“要加速企业科研项目落地、实现产业化,单靠这一个月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陈声荣认为,在另一方面,在私心里,企业希望留住这些专业对口人才,仍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

   在来到南海交流之前,徐恒舟已经收到华为中央研究院的Offer。“南海有大量的企业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发挥出吸引人才的优势。”徐恒舟说,企业迫切需求与高校高层次人才之间缺乏对接桥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与企业需求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对北方的大学和研究所而言,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来了解南海产业环境和企业发展状况。

   在徐恒舟看来,待遇和机遇是他选择落户一个区域的重要因素。“之所以选择华为,首先有不错的待遇。另一方面,公司在通信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个人专业契合,也是未来发展的机遇。”

   陈声荣理解徐恒舟的想法,但难免心焦。“因为作为一家科技型研发企业,我们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巨大缺口。”他说,除了积极参与“蓝火计划”对接优秀人才资源外,浩迪科技也曾多次到省内外进行招聘,并通过与广东工业大学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带研究生的方式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但与广、深等地相比,南海乃至佛山地区知名度有限,这对吸引人才落户造成一定的影响,像在浩迪科技,我们挖空了心思想要拉人过来都非常难。”陈声荣坦言,这种引才、留才的困境是南海产业转型急需解决的问题,它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联手,南海需要更加开放,营造更加适合人才发展的创业、就业环境。

   一场开在大学里的人才对话会

   在闭团前一天,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之邀,博士团一行到该校参观实验室等科研设备、并进行座谈对话。这是一场高规格的接待,佛科院校方从学校党委书记、到各个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全部出席。对话会上,他们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这次座谈的目的——“希望年轻的博士学成后带着自己的专利、项目到这里来。”佛科院正全力打造广东省一流工科大学,正是求才若渴。

   对此,博士团成员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生花开慧明确表态想要留在南海,原因与她对南海当地产业、风土等的熟悉有关;而其他博士生却基于待遇和机遇的考虑而表现得相对沉默。他们普遍认为,南海产业经济发达,但众多企业的科技需求并没有被科研院校,尤其是北方的大学和研究所里的高层次人才所知道。为此,南海需积极搭建桥梁。

   只有一人明确表示想留下来

   “我想留下来。”花开慧朗声道。在会上,她是唯一一个明确表态想要留在佛山南海的博士生。这是一位河南姑娘,现在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攻读材料学的博士学位,研究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

   事实上,因为就有亲戚住在南海,她此前就来过几次,在广东读书的经历,让她在广东有了众多的老师、同学人脉,心理距离被缩小。

   “南海这个地方有众多新型高科技企业或产业,适合理工生留下来大显身手。”她认为,这是南海吸引、留住人才的最关键因素。而对于她而言,南海的新材料产业发达,专业很对口。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她在位于南海里水的佛山市中研非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科研服务,不但帮企业解决攻关难题,提出多个技术改善方案,更联络了华工非晶、纳米晶材等方面的同学和老师,极力希望促成他们与企业联系构建相关产学研合作项目。这段南海经历更坚定了她的想法。

   对话会上,她坐在最中间位置,全程保持专注,对佛科院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在她看来,这是个留在佛山南海的绝佳机会。 不过,在花开慧眼中的南海吸引力却未在其他的博士团成员中取得共鸣。

   来自西北农林大学的博士生王少华在对话会上第一个介绍自己,但此后一直没有再开口提问。他说,自己没有打算毕业后到南海来,原因除了最主要的收入待遇问题,还来自这个地方的城市吸引力。

   “对于非广东籍或者非佛山籍的人才来说,没有足够优厚的政策、条件是不行。在浩迪科技,陈总也多次提到,回来南海工作的多数是本地人,这也反过来说明大环境下还有很多短板要补齐。”王少华建议,南海应该是要先考虑怎么吸引人才,说白了就是待遇,然后才是要考虑怎样留住人才,即发展空间问题。

   “南海需找准人才与企业间的结合点”

   景锐同意王少华的观点。在到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曾在香港有过三年工作经验,之所以重新回到校园攻读博士,是想留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在他看来,相比北上广深等地,佛山南海在区域吸引力上是不够的,所以更要在政策和配套方面加大力度。“比如,在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对接上。”

   “我觉得南海企业的需求并没有被科研院校里的高层次人才所知道,尤其是北方的大学和研究所,这里有一个需要解决的桥梁搭建问题。”徐恒舟说,对他个人而言,待遇和机遇是选择落户哪个地方的主要因素。

   “首先,我们刚毕业会面临结婚、买房买车的压力,前面几年的待遇会优先考虑,如果几个地方相同,就会考虑一下后面的职业发展机遇,职业发展前景。南海有大量的企业资源,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它们在人才吸引上的优势。”他说,如果不是参加了这个“蓝火计划”,他不会知道南海的企业在研究什么、生产什么,有什么待解问题。

   “要让高层次人才到这里安家落户,南海需要找准与企业间的更多的结合点,促成更为深层次的合作,这更能吸引到人才。”徐恒舟以佛科院正积极延揽人才的事举例道,如果到佛科院来面试的青年老师在面试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和佛山南海当地一些相关的企业进行会面,探讨合作机会,达成横向的合作项目,即使有更好的Offer,他们也会考虑到这里来。

   ■他山之石

   东莞将加强博士生的组织管理

   探讨共建实验室或合作项目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推动项目对接过程中增加人才因素的原因。”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聪说。

   李建聪强调要看到高校科研与企业在侧重点上的不同,因为高校更多地侧重先进性、引领性、理论性,地方企业则侧重短平快,实现快速发展。“我们设置‘博士进企业’这么一个人才环节,希望通过组织博士生们进入基层,既帮助企业在技术上有所提升,对博士生来讲也是深入社会、企业,了解实际运作过程的需要。”

   他坦言,现在大多数博士生都选择进入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进入企业的不多,但现在的科研要“顶天”也要“立地”,既需追求最高水平的科研,同时也需要将科研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也很清楚,在教学科研领域,能做到顶天立地的不多。”

   在如何利用蓝火“余热”的问题上,他分享了东莞的做法。他说,相比南海团,今年东莞团人数更多,且服务企业更为集中,共有34位博士生进入了8家企业开展科研服务。

   李建聪说,自己与东莞市委组织部有过交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东莞拟在明年对博士生的组织管理上作进一步完善,比如说,创新工作服务方法,在结对前让博士生先深度了解企业,同时也让接收企业深入了解博士生,使正式开展服务的一个月工作更高效。同时,探讨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共同建立一个实验室或者合作项目。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