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评论:人才工程的“帽子”该怎么摘

关注微信

评论:人才工程的“帽子”该怎么摘

时间:2017-03-06来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河辽河海河,河河有份;黄山天山阴山,群山并立;泰山嵩山华山,五岳齐飞;有百人、千人、万人,还有百千万人;有攀登、扬帆、飞天,计划层出不穷;有三秦、燕赵、楚天,尽显‘中国特色’。”

这段话,是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研究员王向朝对当下我国人才计划乱象的总结。

如何不让人才工程的“帽子”与“名利”齐飞,成为正在出席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的科技界委员们关心的问题。

王向朝统计了一下,目前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已近20个,全国各级各类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计划近百个。每一顶帽子,都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

“由于事关前途命运、事关‘功名利禄’,要想在学术界有所建树,抢‘帽子’似乎成了不可不做的功课。”王向朝说,“‘帽子’过多过乱,已经背离了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初衷,负面效应日益凸显。”

“帽子满天飞”的现象不仅引起了王向朝的关注。去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科技界30组的讨论就曾聚焦于此,当时首先提出这一话题的是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邢新会。

面对当下的人才计划乱象,邢新会不禁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感慨,与以往相比,现在“帽子”多了不少,有一些人才工程的初衷是好的,但随着“人才工程”的泛滥,年轻人都以戴上“帽子”作为追求,而不去真正热爱科学,投身于科研事业,更无法安心地去创新。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戴上了帽子,就好像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邢新会说。

在邢新会提出“帽子工程”乱象问题后的一年里,这一提案得到了中组部等有关部委的关注,邢新会也发现了一些变化。“一些人才工程已经不再允许一人戴多个‘帽子’了。”邢新会说。

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何力看来,“帽子工程”问题的解决比说起来难得多。“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什么大的转变。”一谈及这个话题,何力几乎停不下来。在他看来,人才计划乱象的背后,是科技评价体系的乱象。

“科研评价越改革,评价的量化计算公式就越复杂。”何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作为科研的指挥棒,人才评价不能再只关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

对此,王向朝也建议,有必要完善评选机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公众参与监督。评选标准的设定以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核心,避免盲目重海外轻本土、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实际贡献。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评估不达标者予以“摘帽”。

与此同时,在国内,不少戴着“帽子”的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成功率会高很多。“‘帽子’成了一个加分项。”何力感慨,在国外,“人才帽子”只是一种荣誉,与科研评价并不挂钩。

“解决人人追求‘帽子’的问题,首先要剥离‘人才工程’的利益因素,让‘帽子’回归为一种荣誉。”邢新会说。

王向朝建议,在顶层设计方面,应该对当前国家层面上的各种人才计划梳理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计划体系,避免政出多门、定位重叠问题;限定同一申请人的人才项目申请数量,避免一人多冠,赢者通吃;针对高层次人才建立薪酬福利指导制度,一方面让高层次人才的收入与其贡献相匹配,另一方面设定薪酬上限,避免不正当竞争。

“地方政府梳理本地不同层次的人才计划,使之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并适应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的科研经费统一申报平台,避免科研经费重复资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王向朝说。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